APP下载

前行,为了那一份不息为体的情怀

2018-11-16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突破改革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摘 要:历经58年的奋斗,北京工业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6年,学校进入QS亚洲大学排名百强,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正式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并向“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稳步迈进。学校紧抓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質量稳步提升,通过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若干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深挖内涵式发展之路,分类发展提升服务能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多措并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关键词:改革;发展;突破;内涵式发展

为培养北京市工业发展急需人才,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北京工业大学。1960年,在北京城东南隅,北京工业大学落地生根。学校秉承市委“根子扎深扎实”的指导思想,从无到有,在一砖一瓦的建设中形成刻苦严谨的校风。58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不懈奋斗,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TP801单板机,到20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的“211工程”建设,再到21世纪借北京奥运之力,日渐完善的校园建设,到现如今“双一流”高校建设,一路走来,北工大人用汗水和智慧将学校发展推向更高的平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培养高素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点。学校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课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召开“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大会,出台“工大63条”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守则。开展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构建“纵向多层级、横向多模式”的培养体系。实施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及研究生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全面推行“实践教学不断线”,积极参加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改革。开展全校专业和学科自评估,完成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积极推进评估后的整改工作,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成立樊恭烋荣誉学院,建设“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和首批创新创业50强。班团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连续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和“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含提名),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地方高校首位。北工大学子在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中捷报频传,首次斩获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首次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艺术团、体育队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实现全国高校体育最高荣誉“校长杯”四连冠。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重点突破若干领域

学校坚持观大势、谋大事,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到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获得国家专项奖励的28所高校之一。《北京工业大学章程》正式发布,学部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学术管理体系日益健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配套政策,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彭永臻、聂祚仁教授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连续实现学校内部培养产生院士的重大突破。成立科学技术发展院,启动实施“智能制造领域大科研推进计划”。两支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获批建设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市属高校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主动对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防震减灾、城乡规划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坚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完成独立自由勋章、建军90周年开篇主题雕塑等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完成200多个北京村庄规划,牵头编写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技实力稳居全国大学前列,年度科研经费突破8亿,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全国高校第9位。积极推进“北京工业大学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升级,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机构建立正式友好合作关系,与北京市13个国际友好城市的20所大学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获批2016年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积极打造示范性国家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获评“2016年度中国影响力中外合作院校”。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和“京津冀绿色发展研究院”,与各区、委办局、大型企业对接需求,推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学校日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措并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学校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力构建以制度激励人、以环境影响人、以资源保障人的和谐校园。完善校园规划,艺术设计学院顺利迁回校本部,面向城市副中心统筹规划建设通州校区。完成校园道路命名和校本部东区364亩征地建设,新区学科楼项目获多项大奖,校园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提升,获评首届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

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进数据资源连通与共享,推动“数字工大”向“智慧工大”迈进。启动建设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加快推进后勤改革,服务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推出多项节能创新举措,荣获“中国能效之星”四星级用能单位称号。完成行政办公用房调整,正式启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员工反映意见渠道,完善教职工权益维护与救济机制。切实推进“暖心工程”,积极协调解决师生身边事,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深挖内涵式发展之路 分类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好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助力北京提升“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抓好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明确学校定位,争创一流。充分发挥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时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时代在发展,北工大人的脚步永不停歇,学校把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精气神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落实学校重大战略部署上,做到站位更高、格局更大、思路更明、底气更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首都城市建设深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北工大人应有的新气象、新作为。经过58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北京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首都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首都文化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和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关键动力,成为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未来,学校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引擎,集中优势力量,聚焦攻坚任务,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走在首都高校的前列,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每一代北工大人都有着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使命和任务,“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的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北工大人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当标杆、创一流、求突破、作表率”,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向着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百年梦想奋力前行!

[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突破改革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