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烧和伊万里
2018-11-16吴秋发
吴秋发
日本与中国沿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从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人说朝鲜是日本陶瓷之母,中国是日本陶瓷之父。
若向一般日本人问起东瀛堪称“瓷都”的标志性瓷器产地,十有八九会毫不犹豫地提到“有田烧”(日本习惯于将瓷器按其产地称之为“某某烧”)。现今日本各地颇具名头的瓷器产地不在少数,地处岐阜县的“美浓烧”占据了日本实用瓷器的半壁以上江山;京都的“清水烧”算瓷器艺术的“高大上”。有田依然毫无愧色地坐在日本瓷器业的“金交椅”上。
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有田陶器市(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正值第115届有田陶器市之际,走进日本佐贺县的有田町,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片瓷器的海洋。从铁路、公路沿线,便可看见远远近近的瓷窑烟囱。步入街区,沿街两侧密布大大小小的瓷器店铺,一眼不见尽头。在人口刚过两万的有田町小镇,拥有大小瓷窑企业150多个,瓷器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而当地仍在努力挖掘其“延伸效应”,借助有田烧的特色,这里也渐渐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丰臣秀吉l592年、1597年两次侵略朝鲜均以失败告终,史称这两次战争为文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征战朝鲜失败,但收获是陶艺和陶工的大量引进,所以有人说这场战争是陶瓷之战。大量朝鲜劳力掳回,使唐津地区制陶业迅速发展。文禄三年(1594)在朝鲜之战佐贺藩归化的李参平(朝鲜陶工)于元和二年(1616)发现磁石矿,并于天狗谷筑窑,在日本国内首次制瓷成功。白瓷施透明釉,釉下多青花纹样,从中可看出李朝的影响。这件事在日本陶瓷界意义十分重大,与濑户的藤四郎有釉陶器、柿右卫门彩绘一起通称为日本陶瓷史上的三大革命。
在李参平白瓷烧制成功影响下,有田制瓷业迅速发展,很快形成西日本的制瓷中心。有田烧的品种也由李朝白瓷增加到染付(釉下彩)、锦手(彩绘)、染锦(釉下、釉上彩结合)和青瓷。受中国进口彩绘瓷器影响,有田柿右卫门苦心研究,终于试验成功赤绘技法(釉上彩绘法)。柿右卫门是日本彩绘的始祖,至今已传十三代。
中国明末清初改朝换代进入社会动荡期,实行自我封闭,法令海禁,社会混乱使得景德镇的瓷器外销出口停滞。此时欧洲对瓷器需求增加,1650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外销有田烧的制品到欧洲地区,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伊万里瓷如焰火般绚烂耀眼。现在去欧洲的宫殿仍能看到伊万里瓷和中国瓷在一起装饰着殿堂,这让日本人深感骄傲和荣幸。直至百年后中国瓷器恢复出口,以及“欧洲瓷都”德国迈森的兴起,才遏制了有田烧的外销势头。但有田烧结合日本风格并注重与木餐具组合等特色的名瓷地位已获确立,有田也由此成为名闻遐迩的瓷都。
江户时代从伊万里港出口的有田烧被称作伊万里烧,但现在唯有生产于伊万里地方的瓷器才称作伊万里烧,而之前所述那种情况的瓷器则被称为“古伊万里烧”。事实上将伊万里烧视作有田烧的一种其实也是可以的,若真要从制品的情況来分别的话,有田烧中烹饪用途的器具数目较多,而伊万里则是一般的餐具较多。
与有田町毗邻的则是大名鼎鼎的伊万里市。有田和伊万里,其实是犹如“一胎同体”的存在。有田烧兴起后,伊万里亦属主产地。而作为出海港口的伊万里,1650年后成为有田烧漂洋过海、扬名立万的出发港。以至于当时“伊万里”的名头在欧洲瓷商中越来越响亮。“古伊万里烧”成为早期有田烧的主要代名词。有田烧的名头真正叫响,还是在有田通了火车,瓷器产品得以直输各地之后的事。
伊万里是当时藩主直辖的“官窑”所在。步入这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并无通常陶瓷产地的印象,而是犹如一处“养在深闺”的风景点。伊万里市的大川内山有着当时主要用于烧制供奉朝廷或将军使用的精品瓷器的佐贺锅岛藩御用瓷窑。伊万里烧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作为锅岛藩的专用炉,大川内山聚集了优秀的工艺人和绘画工匠制造了“色锅岛”等瓷器。这些瓷器集结了当时技术的精髓。为了不泄露制陶技术,在大川内山的入口处设立关口严厉的限制人的进出。同时烧成的陶瓷器不得在市面上贩卖,即使是不良品也不会流出去,而是在内部处理。直到明治时期也不曾在市场流通过,因而普通人无法看到。这正是被称之为“秘炉的村落大川内山”的缘故。
大川内山的山脚入口处是一座用伊万里精湛瓷艺装饰的独特小桥。小桥旁边的小山是埋葬窑工的坟墓。穿过小桥则是一座座颇为精致的瓷窑建筑,以及陈列销售各窑所产瓷器的精品店铺,震撼着第一次来这里的人。依山而建的一座座老房子并非单纯的住家,这里那里高耸着长烟囱,尽是制窑的人家。矮矮的围墙在阳光下泛着或灰或红或青的光泽,砖头大约是从前窑壁上用的,呈现陶化的形态。店家的玻璃橱窗后展示着各色瓷器,店门前多有小花坛,墙壁上长满一串串青里泛白的多肉植物。游客寥寥,仿佛此地数百年来就是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