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老的“悲情”
2018-11-16陆其国
陆其国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名朝廷高层监考官,面对眼前一份写错格式的会试考卷,犹豫不决。按规定,这份考卷显然不能通过。但最后这名监考官自语道:“此老今年不第,将绝望而归耳。”于是出于怜悯,考官偷偷改正该考卷错误格式,“此老”于是幸运地被录取为二甲最后一名。
“此老”名叫姜宸英,他在科举考场屡战屡败几近一辈子,此时已69岁。别说这个监考官怜悯老姜,连康熙也对他照顾有加——廷对时,康熙为表彰“此老”热衷科举,坚持不懈,特擢为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老姜由此正式进入“体制内”。
姜宸英生于1628年,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今宁波市)人。《清史列传》本传说他“少工举子业,兼善诗古文辞,屡质于有司,而声誉日起”。还有史料记载,他从小读书刻苦,几至“眩陨欲绝,寝食俱疲”。如此努力,不仅中秀才,而且青年时即以古文词闻名江东,文章被人们传诵称道。谁知他却一直困辱科场,人到中年也未中举。其间经历,尽管让他体会到科场的虚伪和黑暗,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功名仕宦前途的追求。直至从青年考到中年,又从中年考到老年,终于在69岁上得偿夙愿。
实事求是地说,老姜也有让人钦敬的一面。他多年拼搏科场,均铩羽而归,其间也尝试调整自己,如远游京师,与京城著名学者方苞、徐乾学等人交往等等。此际他名与文俱扬,且不乏号召力。
时任兵部尚书明珠之子纳兰性德酷爱古文和诗词,喜欢结交名士。他和老姜相识后,二人诗酒往还,成为忘年交。其时明珠的权柄正炙手可热,不仅在朝中结党纳贿,排除异己,还让一些阿谀依附者进入各级官场。当时只要老姜愿意依附明珠,官位唾手可得。但老姜自有“以古道自处,不随俗俯仰”的底线,加之他在京城看到的官场黑暗和丑态,愈发“负耿介之气,洁直自持”,不愿同流合污。他这就守住了底线。
反观官场出现诸多龌龊人、龌龊事,无不源自缺失底线。明珠宠仆安三狐假虎威、势倾京城,许多想攀附明珠的人多来巴结安三。纳兰性德对生活困顿、仕途渺茫的老姜很同情,因而在一次酒宴上和老姜提及,自己在父亲面前说话并不管用,“何也?盖有人焉”。这个“人”正是安三。接着暗示老姜不妨向安三屈身施礼,“愿先生方施颜色,则事可立谐”。老姜闻听此言,愀然作色道,“始吾以子为佳公子,今得子矣”。我今天算是认识你了!一句话就把纳兰性德怼了回去。因为不肯攀附明珠,老姜着实付出了代价。1682年,他以长于文辞又有史才,经人推荐以白衣(体制外)进入清史馆参修明史,食七品俸;次年兼修《大清一统志》。这期间他每每参加顺天乡试,主考官總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墨累”(卷面不清),不予录取。
话说中举对于“此老”来说本是喜事,然而岂不闻祸福相倚,世事难料!老姜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于他与其说是喜事,还不如说是悲剧。1699年,中举后的老姜出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其时主考官李蟠受贿舞弊,取士不公。老姜并未参与其中,更未分杯羹,按说本没有他什么事。可就因为他年老眼花,阅卷不清,导致出现“漏网之鱼”。揭榜后,落第士子怨声载道,京城到处充斥“老姜(宸英)全无辣气,小李(蟠)大有甜头”的指责声。康熙闻知大怒,下令对已录取士子重新考试,并逮捕姜、李二人。令人唏嘘的是,老姜未等案情大白,即瘐死狱中……
唏嘘之余,细想“此老”一生也许有点迂腐,但他为官做人不龌龊。这就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