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类“祸从口出”的情形,要提防!
2018-11-16夏廷献
夏廷献
我在机关工作了30多年,看到过很多同志因为“祸从口出”而后悔莫及。基于此,我“挖空心思”地找了些关于说话的“常见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云亦云
大学毕业生小王刚到机关时,开会从来不发言。刚开始,领导认为他是刚来不了解情况。可几个月过去了,他仍然不发言,领导主持会议时指定要他发言,他才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再后来,他虽然主动发言了,但总是人云亦云地附和别人几句,自己的见解是什么,总是不明确。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他没有主见,领导也不再征询他的意见了。与他同时进机关的年轻同志都得到了重用,他却被领导认为“能力不够”。
汇报情况、开会发言、同行议事,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下属,为领导提供建议作参考是题中之义。有人觉得少说话就是“明哲保身”,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任何有水平、有能力的领导,都不会欣赏没有想法、没有主见的人。
自吹自擂
办公室经常会组织几个“笔杆子”合作完成重要公文的撰写。某机关秘书小张参加了本单位“五年规划”起草组。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责任、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纲目”,是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确定的。小张只承担了其中一个题目的撰写。
材料完成后,小张便在领导和其他同事面前,到处吹嘘自己在研究纲目和撰写中如何作出大贡献。他原想的是,这样能让大家觉得自己很有思想、写作能力很强,没想到领导在总结会上着力表扬了小张。小张在表扬声中,看到起草组其他成员鄙视的目光,如坐针毡……
总结、汇报工作讲到成绩时,应如实讲述。如果自吹自擂、言過其实,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机关工作人员更应该戒骄戒躁。有成绩摆在那里,领导和同事都能看见,没必要到处吹嘘。
喧宾夺主
某县政府办的小陈工作能力很强,领导对他也很信任。一年秋天,天气预报说寒流要提前到来,县里决定尽快完成秋收任务,防止减产。小陈跟随一名副县长到某乡督促秋收。
到了乡里,发现大片成熟的农作物还没收割,副县长就把乡长找来问。乡长说是因为机械化程度低,外出打工的人又多,所以进度就慢了。副县长问乡长打算怎么办,乡长为难地说:“没什么好办法。”
小陈一听不高兴了,副县长还没说话,他就说:“没办法也得想办法,一定要在寒流到来之前完成任务!”乡长一听就火了,说:“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副县长随后指示乡长请当地企业和有关方面帮忙。
事后,副县长对小陈说:“你用心是好的,但不应该那样对乡长说话。”回到县里,办公室主任问副县长,小陈怎么样,副县长笑笑说:“这小子有点儿愣。”主任一留意,也发现小陈“有点儿愣”——不适合在领导身边工作,把他调离了。
拉大旗作虎皮
某单位领导指示,年终进行为期一周的车辆安全检査。办公室主任让小孙把机关下属各单位分管车辆的同志找来,传达指示,制订计划,分步实施。
小孙觉得是主要领导指示办的,不会有“阻力”,就没把人找来协商,自己制订计划发了下去,且没征求牵头部门领导意见,就把这些部门的人员列进了检查组名单,确定了某日某时为第一次碰头会。
到了会议时刻,牵头部门四名成员只到了两名。小孙打电话到其中一个部门,语气很“冲”地问:“你们那个谁谁谁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开会?”对方问:“开什么会?”小孙说:“检査组成员会。”对方问:“谁把他列进去的?”小孙说:“我列的,怎么了?”对方问:“你征求过谁的意见?”小孙说:“他不是分管车辆吗,还征求什么意见?”对方说:“连个招呼也不打,就把人拉到检査组,合适吗?他现在外地出差,不能参加这个会了。”挂了电话。
人不齐,碰头会没有开成,小孙只好向办公室主任汇报。主任只好出面和各部门协调,重新启动。检査结束后,主任把小孙狠批了一顿,说:“不要以为有领导的指示就可以气壮如牛、自作主张,不把其他部门当回事。”小孙点头称是。
(孙莉莉荐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