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铁路客站扩能改建的影响探究

2018-11-16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客站换乘站点

邓 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过去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铁路客站慢慢被纳入市中心范围,并成为城市对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之一[1]。然而,传统铁路客站受建设时代的条件影响,多为平面式流线布局[2]。近年来,地铁、BRT、城际线等新的交通模式的涌现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丰富,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并置使传统铁路客站的运行模式不再适用[3]。如何建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传统铁路客站的再发展,是传统铁路客站扩能改建的关键。

1 成都站扩能改建

1.1 扩能改建背景

成都站位于成都市北部,南靠二环路,是成都市范围内运营时间最久的铁路客站,也是成都市重要交通枢纽区域和对外联系的“门户”之一。站房主建筑及站前广场呈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局,两侧为售票厅和邮政大楼,并将站点地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2005年,成都站花费3 000万元进行站房改建,改建后的候车大厅总面积为3 000 m2,旅客容量增加到9千人[4]。2008年,开始对成都站进行扩能改建工程设计。规划改扩建之后的成都站为线上式高架候车特大型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2万人,其站房总建筑面积约为8万m2。未来将成为以铁路客运为中心,集城市轨道、长途汽车、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5]。

1.2 扩能改建的必要性

1.2.1相对位置改变

建设初期,成都站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较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成都站与成都市区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最开始的相离到现在的融合,市区完全包围了站区[4]。现在的成都站距离市中心仅4.5 km左右,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大型酒店及购物中心,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1.2.2交通方式改变

建设初期,人们的出行量少且出行方式单一,因此,成都站采取的是单广场模式。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出行量增加,为方便乘客出行,地铁、城际铁路、快速公交等新一代交通方式聚集于传统铁路客站。多样的交通方式促进了成都站的可达性,逐年增长的客流量导致客站进出站口拥堵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在春运、暑运、黄金周等突发事件的高发期。

随着铁路客站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多种交通方式进行叠加,为整合现有资源,改善成都站地区的交通状况,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扩能改建是必经之路。

2 扩能改建的影响对比分析

2.1 站点布局

从乘客和交通站点的关系来看,可以看作一种“源流”关系,乘客换乘的线路是各交通站点之间联系的“流”,而各交通站点是“流”集散的“源”[1]。成都站聚集了多样的交通方式,有铁路客运、地铁、普通公交、BRT、长途客运、出租车、社会车辆和步行,多样的交通方式形成了多样的“源流”关系,也是成都站地区交通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成都站扩改建施工时期的调研发现,成都站周边受影响较大的交通站点共有10个。成都站目前仅利用南广场集散铁路客流,因此各交通站点聚集在成都站南部,多为平面式布局,分布较为零散。根据高德地图数据,成都站与五块石长途客站换乘的步行距离最长,为1 700 m左右,流线相对最复杂,途中需要穿越一个地下通道和数个道路路口。乘客在步行穿越城市道路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大部分乘客都是负载前行,极易影响其他交通的正常运行,引发区域上的交通拥堵,进而影响整个交通体系的运营。

成都站扩改建工程将多种交通方式的站点进行集中布置,形成大型、功能明确的交通区域。候车站房北部为北广场和长途客运站,南部为南广场和公交站,地下出站层由出站大厅、铁路与轨道交通换乘大厅、社会停车场及部分商业组成,乘客可以通过出站口通道到达南北广场进行交通换乘[5]。一体化的成都站扩能改建工程将换乘交通在内部消化,减少了换乘乘客在道路上的穿插,为其他交通人流和城市内部交通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2.2 资源利用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铁路客站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相对更加丰富。铁路客站本身为地区发展带来大量人流、信息流的同时,提高了地区的交通需求,促进新的交通方式发展。同时,铁路客站的土地利用形式、空间结构发生很大改变,大部分形成以大型交通站点为中心、服务业为主的圈层式空间发展模式[6]。

成都站扩改建施工时期,成都站南广场是铁路客流集散的场所,周边聚集了大量的零售商业、餐饮业和酒店等服务性为主的产业;五块石客运站、城北客运站周边也聚集了一定规模的服务性商业。从宏观上看,成都站地区形成以三个重要交通站点为中心的商业圈层,平铺了大量的服务性商业,能够推动地区发展。但容易造成地方供求失衡、资源浪费,不利于地区长期发展。

成都站扩改建工程充分利用成都站地下空间,整合现有资源,根据需求合理布局。首先,将重要的交通设施集中布置在成都站候车大厅两侧,并结合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布置,减少由于场站需要占用的地面空间,为成都站其他资源发展留出空间。其次,整合站点发展带来的商业资源和居住需求,根据类型进行集中布置,形成布局统一、功能明确的空间布局,减少不同资源利用造成的地块分割或浪费。

3 结语

通过对成都站扩能改建施工时期和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以下几个优点。首先,一体化的交通站点布局减少换乘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缩短换乘步行距离,便于乘客的换乘,也利于交通管理;其次,集约的资源利用是传统铁路客站再发展的关键,减少客站地区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

在交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未来的传统铁路客站应该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系统。

猜你喜欢

客站换乘站点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大型枢纽客站STP开通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西安北客站候车厅过渡季热环境调查研究
怕被人认出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形式研究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