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线条与情绪在中国画中的意境体现
2018-11-16郭凯凯
郭凯凯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中国人对艺术实践的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夏商时代的青铜纹饰、汉代石雕、敦煌壁画、水墨画、书法、建筑和园林艺术等等都熟练地使用着各具特色的线条,但在某一种方式上,它们是绘画的情感和意志的传递。“无线”非画也,线条形成中国画精神情感表现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1 对线条的认知
1.1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
线条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是表达事物布局的构架,是画家思维、情绪的传达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简洁、概括的基本艺术语言形式之一,也是人格、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再现。在传统绘画的萌芽时期,线条就已经开始运用在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中。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几何纹饰、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逐步发展到顾恺之、吴道子、黄宾虹、任伯年、齐白石等各代名家无不以线条的变幻组合和扩展延续构成其艺术特征,形成独具中国传统的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描法,按笔迹形状而得名。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多介绍!各种形式美。案例以中国作品。
2 中国画中的线条起源
“线”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最基本特征,《考工记》中的“花缋之事”,就是将“线”和“色”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出来的。“缋”是涂颜色,“画”是勾线,绘画由线与色构成。①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潘天寿说:“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线由点连接而成,而由点拓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②
早期用线条来塑造物象的绘画方式,可以追溯到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始社会岩画(如图1)、氏族中的图腾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特别是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用天然矿物质描绘后入窑烧制的彩陶彩绘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彩陶图案作为最初的真实,生动的线条(半坡)和各种各样的鱼和鸟纹(庙底沟)青蛙谷物(马家窑)(如图2),然后逐渐演变成一个模式,在橙色陶胎上烧制出赭红、黑、白等程式标准化涡线、圆线,眼睛线几何图形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反映出原始的、朴素的线条之美。后期的抽象几何图案,如半坡舞蹈锅,盆地五舞者优雅的舞蹈,衬砌底部和左右水的线弧,图形传达出远古时代人类热烈欢呼的图腾崇拜和巫术符号慢慢过渡到精神层面“有意义的形式”的审美享受。
3 中国画中情绪的线条表现
中国画中线条和西方素描中的线条,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文化差异导致审美意蕴的不同。西方绘画中的线仿佛是抚摸着肉,呈现出凹凸体与面的关系,突出轮廓、强调光影和透视的客观再现的感觉,如写实素描、超现实绘画;中国画则侧重线条的流畅,散点式构成布局,自由组织,“气、韵”并举,重在表现画家的心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通常我们认为,在绘画艺术,色彩多行有很强的情感审美功能。康定斯基说:“当你扫描一组色彩的时候,你有两种感觉。首先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效果,即眼睛本身被色彩的美和其他特性的魅力所吸引。这些是物理意义上说,它太有限了。”纯审美功能的可见颜色似乎并不长,只是浅层次的生理效应,感觉逐渐消失,真正的“情绪传达对象并体现”。我们知道“线是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艺术家从虚拟的客观对象的可视化构成语言,这种意识和行为的抽象过程与一个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艺术家塑造形成的过程中,意外地在绘画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绪,所以线条成为艺术家的生活记忆或情感的表达。
线条也有相对的感应物,因为特定的物向群体,主体意识和创建的依赖形成一种寄托。从存在形式(描法、写法、皴法)的功能结构来看,主要用它界定描写对象使其获得独立的客体意义,而从其表现形式的本体结构来看,“线”又是画家表现情感、意绪的符号载体,有生命的符号意义。
图1 原始社会岩画
图2 中国马家窑彩陶
图3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3.1 线条与情绪的形式美
线条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是千变万化的,具有律动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直线与曲线。另外还有斜线、波浪线,是由这两种转化而成。这之中,曲线备受关注,若问为什么,除了生理因素,更与中国人想象力的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涵相关。圆是完整和不变性的视觉印象,团聚,幸福、富裕、和谐。在中国人眼里,总是它的派生对象,携带有一定的历史内容的心理,反映了东方诗性智慧的一种象征。一般来说,垂直线笔直,具有极大的热情,努力,庄严,英俊,高大,充满活力,神圣,庄严肃穆;水平线可以给人以开放、平静的庞大稳定。但也令人沮丧的浩瀚,压抑感。显示出一种安静乐观通常平卧线应使用起来,抑郁症的表现应该用线下,三者之间的界限,将有无限的变化。直线是沿着一个方向点克服障碍或由一个畅通的轨迹,可以推出各种象征意义:直接、清晰,简单,努力,坚强的力量美,它遵循一个定性,一致,让人感到很满意。如唐代著名画家汉甘擅长画马。寥寥数笔,则能生动地绘画出漂亮的马。
3.2 线条与情绪的节奏美
线的节奏之美是一种绘画言语的形式因素,也是形成物体的视觉形象的基本元素,是最直接、最显著的主体对象,也是最富有艺术的概括方法。
当一个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他绘画出一个空间的边界,但也显示时间的律动,艺术家的情感和感受,也与画卷上的活动和冷凝。因为他通过线的起伏,律动,通过细纹,密度、速度和它的优点,如干和湿变化,通过线的重量是坚定的柔软、光滑滞涩的变化,又干又硬的和软柔软,表达焦虑是情感内涵的灵魂,广泛而丰富的情感表现,画家的思想和细腻、丰富的艺术感觉,是化身灵魂的艺术家的可见性语言,它的基本功能是显示生活情调和审美体验,反映了作者的风格。不稳定的线条,则反映了艺术家的不耐烦和自然冲动;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中,传达出了画家精确的,理性的,逻辑的个性;中国元代画家倪云林作品中的线,平淡中见丰富,波动中看到优雅,显示了作者的个性,优雅和空虚;唐朝吴道子绘画作品中的线,不羁和漂浮,不平衡力,速度不一,反映作者是奔放的气质和活力。
3.3 线条与情绪的装饰美
“线”不仅是画家抒发胸臆的载体,而且线本身也具有美学性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线条之美。绘画中的线,全面的展现在作品中。它要求艺术家为主题和审美效果完美的体现,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巧妙的安排,处理好人们之间的联系与位置,局部和整理的视觉效果也展现出不同的绘画美感。线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在表现艺术家们的情感、韵味的同时形成了阴柔和阳刚两种美。
人物画最初的杰出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主要绘画形式采用线描,古人称赞他的线描美丽,“春蚕吐丝”像蚕一样温柔、轻盈。他使用这种线的绘画手法表现着不同人物的婀娜多姿,变化多端,阴柔之美。而吴道子得到“吴带当风”是一种壮美,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吴道子作为唐代的画家是中国线描绘画手法的鼻祖,就像他的《送子天王图》(如图3);抓住传神的精髓,注重整体形象,所以在绘画女人壁画时,生动的传达出“窃窃私语”的景象,非常生动。宋代绘画《朝元仙仗图卷》是一幅白描,技术的表达,对其线可以被视为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充满优雅的气氛。墨线的连绵曲折,时轻时重,静动结合,巧妙地表现元朝活动内在的旋律,就像一个交响乐团,节奏和韵律,展现了线的律动感和音律性,流畅而放逸、稳健而变奏、豪迈而沉雄。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4 结语
线条在中国画中不仅是传达作者的情感,也显示人民生活的情感。作为技术和物质载体,线,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绘画言语符号表示,在作品中显示其传达的活力和审美的视觉感受,同时传达给观众一种视觉的心理享受,线也是人们情感的象征,简洁的线条,勾画出万千思绪,传达着不同的情感感受。是中国画线条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注释:
①彭修银(著).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p14
②潘天寿(著).潘天寿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