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40年*
2018-11-16李建伟
□文│李建伟 林 璐
中国大陆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编辑出版教育格局。[1]经过对中国大陆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相关史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51-1978)、发展期(1978-1998)和成熟期(1998年至今)。
一、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951-1978)
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发展初期没有明确的学科设置和专业体系,编辑学和出版学“各自为政”,各自围绕本学科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展开高等教育。
编辑学高等教育的萌芽。关于编辑学高等教育的萌芽,早在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就开设了书籍装帧设计本科专业。[2]1959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置古文献专业,针对当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需要培养古籍整理和编辑人才。[3]这是我国开展编辑高等教育的萌芽。
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萌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可以追溯到“文革”之前。1951年8月28日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出版行政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做了《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表示要将图书出版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面认识,首次提出了要在高等院校中创设出版系,加强出版人才培养。[4]1955年11月,文化部出版事业局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建设编辑系、美术装帧系、图书贸易系。[5]以上的种种设想,直到1960年文化学院开始招收编辑、出版、印刷工艺本科生才实现,虽然时隔不久文化学院即停办,出版学教育并未正式大规模开展,但这些设想和尝试仍然可以被视作是出版学教育的开端和萌芽。
(二)发展期(1978-1998)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人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编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1978年后,报纸、期刊和图书出版单位数量急剧增长,而专业的编辑人才却严重短缺。据1984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统计,全国编辑人员已超过3万,以平均每人工作40年计算,每年自然减员至少有750人之多。这还不包括文化事业和出版事业发展需要增加和补充的数字。另外,其他文科毕业生做编辑工作往往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大致为1~2年。在适应期内一些人将被淘汰,成材率只有20%。[6]因此,当时的编辑教育不能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编辑学专业教育应运而生。
1982年,胡乔木提出要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试办编辑专业。[7]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3年6月6日发布文件中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是加强出版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队伍。[8]中国传统出版业中培养编辑人才靠师傅传带徒弟,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编辑人才需求,生产方式逐步走向产业化,这要求现代出版教育也要面向专业化、批量化、层级化转型。胡乔木在1984年3月~6月期间多次提出要在我国部分高校试办编辑学专业。教育部在1984年7月23日向胡乔木提出设立编辑学专业,并提出了对设立编辑专业的认识问题、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规格问题、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层次及培养途径问题和关于办编辑专业的准备工作等4个问题。[9]7月25日,胡乔木在致教育部的信中表示,“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10]支持高校设置编辑学专业。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从1985年起开始招收编辑专业本科生,由此,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篇章正式开启。各学校制定了针对本学校现状的培养机制和招生计划。南开大学采用了4种招生计划,第一是以两年某种专业基础课加两年编辑专业的二二分段制,即从在校文科各系中选拔一批有志于出版事业的学生,从第5学期开始转学编辑专业;第二是直接招生,即以中文系的课程为主,压缩原课程的内容,加入编辑专业课程;第三是招转结合,从高考生中招生,属编辑专业的学籍,到校后请他们自选专业,然后把他们放到其他专业就读,学习两年各专业基础课,再返回编辑系上专业课;第四是另一种招转结合的方式,学生入校后先学习一年半到两年的编辑专业课和公用课,从第5学期开始让学生选修各系开设的相关专业课。依据编辑人才的知识需求,各学校制定了自己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复旦大学的编辑专业设在新闻系,开设的专业课主要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史、编辑应用文、辞书编辑、当代国外出版概况、现代化手段与编辑、编辑心理学和出版发行知识等,基础课主要包括:中文工具书使用、文献学、逻辑学、基础写作、文体概述、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外语、书法、古代汉语等,还针对学生培养需要开设了新闻业务和摄影两门课程 。[11]编辑学专业刚开办的时候遇到了种种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缺少教材,师资不足,资金短缺,没有设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试办初期,南开大学的编辑学教师跑了十几个省,走访了数十家出版部门的老前辈,取得了办学的第一手资料,确定了全新的办学路子,解决了办学中的问题,使编辑学得以顺利开办和发展 。[12]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的办学实践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办学经验,从1983年~1988年,有十多所高校陆续办起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不同特色的本科专业,并开始了硕士研究生和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和四川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挂靠相关的老学科、老专业招生 。[13]以河南大学为例,1985年7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开始筹办。发布招生消息后,反响热烈,共收到了108名考生的考试申请,首次录取了3名考生。1987年~1988年期间又陆续招收了3名。1986年起,又招收了24名编辑学课程进修生,拓展了招生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缺少教材也是一大问题,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编写教材。河南大学的编辑学教研团队编写了最初的一批编辑学教材,比如宋应离先生编写的《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和《中国期刊发展史》、王振铎先生和司锡明先生主编的《编辑学通论》,张如法先生编写的《编辑社会学》、李明山先生编写的《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以及王振铎先生和赵运通先生编写的《编辑学原理论》等。正是最初的这些编辑学教师的笔耕不辍,解决了编辑专业教学无教材的困难。[14]但由于这一时期编辑专业并未列入国家学位目录,无法授予编辑学学位,只能授予其他专业的学位。[15]
编辑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挫折。1989年前后,最先开办编辑学的三所学校都遇到了问题。1989年,复旦大学编辑学专业停办,北京大学将编辑学专业转至图书信息管理系,南开大学仅将其作为教研室继续保留。[16]
国家教委199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050110编辑学”列入一级学科 “05学科门类:文学”下的二级学科“0501中国语言文学文学类”下,编辑学被列入国家教委的本科招生目录意味着编辑学教育得到了国家的确认。自此,编辑学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编辑学专业在各地区各层次学校均有招生,且不限于本科招生,还包括双学位生、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到1997年3月,15所高校建立起了编辑学专业,其中本科13个,双学位制2个,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教师队伍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专业教师173人,兼职教师70人,多为教授和副教授,教师层次也明显提高。教学和研究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高校开设了50余门专业课程。据统计,全国约有数千人从事编辑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数千篇论文,出版了数百种专著和几十种教材。相对完备的课程设置和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出了1000多名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17]
另外,在这一时期,我国编辑学研究也开始迅速发展,很多高校建立了编辑学研究机构,比如南京大学的出版科学研究所、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研究所。高校学报的编辑学研究专栏为编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交流提供了传播渠道,比如《河南大学学报》开辟了“编辑学研究”栏目,《北京大学学报》开辟了“编辑学研究”栏目,这些都为编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提供了发布平台。编辑学的教师们著书立说和学报的积极支持,为后来的编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革”后,为了弥补“文革”时期造成的出版人才断层情况,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出版局于1978年9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表示,“印刷技术落后,同我国印刷教育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我国虽是一个有9亿多人口的大国,印刷职工有60万人左右,但没有一所印刷高等学校”,“发展高等印刷教育,建立一所印刷学院,为全国印刷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培养专门人才,已为当务之急”。[18]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印刷出版学高等教育从此开始发展,分别在1980年和1987年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从此我国有了专门进行出版高等教育的学校。[19]
1982年12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加速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出版队伍,是开创出版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0]根据会议精神,文化部向教育部致函,请求批准武汉大学设置图书发行专业。1983年4月1日,教育部复文批准,同年9月武大正式招收本科生,出版学高等教育正式开始发展。
国家教委199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060205图书发行管理学”列入了一级学科“06学科门类:历史学” 下的二级学科“0602 图书信息档案学类”下。调整后,开设出版类专业的学校逐渐增加,包括北京印刷学院、天津轻工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株洲工学院、武汉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出版类专业,学制四年。
(三)成熟期(1998年至今)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将“编辑”“出版发行”“印刷技术”等编辑出版类相关专业统一为“编辑出版学”,学科代码为050304,设在“文学”学科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二级学科下。与此同时,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还获批招收新闻传播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发行,自此,编辑出版学在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也渐渐走入规范化。
2010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将列入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21]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培养出版硕士,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又迈出了一步。
2012年9月,根据专业实际发展情况,教育部特设增加了“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专业。[22]反映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适应了新媒介的变化,积极迎接数字化转型。
二、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的编辑学出版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编辑出版学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教育格局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并与出版产业相互支持、紧密配合。[23]以下从办学情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培养等方面考察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状。
1.办学情况
通过专业工具检索以及查阅相关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得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68所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按照地域划分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多数分布在华北地区及华东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地区分布较集中。其中,“双一流”高校有18所,占26%。另外,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特色高校和民办高校编辑出版学的发展,使开设高校整体层次分布较为均衡。
2012年,教育部特设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通过查阅相关高校本科招生目录,截至2017年,我国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学校有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西安欧亚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辽宁传媒学院、绥化学院。
从数字出版专业开设学校可以看出,相比较于传统编辑出版学,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更看重本专业的技术性,多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及科技类等注重技术实操的院校。
关于硕士教育,教育部并未明确设置编辑出版学学科,[24]但由于各专业下属的研究方向没有明确界定,导致了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多设立在诸如新闻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文学等传统专业之下,以挂靠专业的研究方向形式来进行人才培养。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5]标志着我国出版硕士的人才培养建设正式启动。截至2017年,我国有28所高校开设了出版硕士,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述13所高校首获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表1 我国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情况一览表
关于博士教育,以2017年各大院校博士招生简章为据,我国共有8所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2。
由此可见,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博士层面不管是招生规模还是博导数量都远不及其他相近学科,相比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设置,博士阶段的编辑出版学多设置在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学院,而且研究方向倾向于信息层面和媒介层面。可见到了本学科研究的顶层科研教学阶段,研究和教学都比较注重出版产业层面研究。
2.课程设置
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与理论类、编辑出版应用类和编辑出版技术类三种类型,以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两所代表性高校为例,以上三种类型开课情况见表3和表4。
从这两所代表性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设置相对完善,基本满足了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关于编辑出版的应用和技术课程也设置较多。
关于我国出版硕士课程设置,各院校围绕各自的编辑出版专业特色研究方向安排上课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院校特色研究方向设置其他专业课和选修课。[28]比如河南大学的出版硕士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文化前沿理论、数字出版等,专业课包括期刊出版、编校实务、出版物设计与生产、出版产业研究等,选修课包括国际出版、出版策划与市场推广、传媒经济研究、图书评论等。[29]除此之外,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导师根据研究课题和方向自行设置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较强。
3.师资力量
师资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之一,没有师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不过是纸上谈兵。1985年编辑学教育刚刚创立的时候,“专业教师不过30多人”,且大部分是由中文系和新闻系转来。到2005年,“专业教师在1200人以上”。[30]据调研结果显示,全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师资团队中,教授职称占35%,副教授占26%。40%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出版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31]比如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专职教师共15人,其中教授9人,占教师比例的60%,副教授4人,讲师2人,且有多名教师具有海外学历或访学背景。[32]以上都说明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师资的学历和素质正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表2 我国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博士情况一览表
表3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设置[26]
表4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设置[27]
4.学生培养
各学校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依托本校特色资源,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各高校特点和培养理念的教育之路。比如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培养目标,便是依托其厚重的编辑出版研究历史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制定的,要求学生既具有编辑出版人才技能,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媒介单位需求。[33]
除学校课程学习之外,各高校还积极与编辑出版产业实践单位合作,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湖北省出版局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等。高校积极与出版产业实践单位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指导,还开展社长、总编直接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等活动。
以上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实践为业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编辑出版人才,比如创建了福建省高校第一家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漳州师范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生起,至2013年已招收了500多名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年年高达100%;[34]硕士层面,到2007年,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高校共有20所,毕业生总数是720名,在读生是530名。[35]试想,近30年,200多所高校,培养出了多么庞大的人才群体,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化人才支持。
三、结语
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经过近70年的发展,在办学情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培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就目前而言,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科建制不规范,学科体系不明晰,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和业界对接等,以上都是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期望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