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转型发展 改革不止步
2018-11-16凌忠云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凌忠云
11月30日,一场超100公里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在黔东南拉开帷幕,1102名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选手及业余跑步爱好者,在黔东南上演了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背靠背”超级马拉松比赛。
这是一场结合绮丽山水风光、浓郁民族文化、独特苗侗地域风情精心策划的体育旅游盛会,也是黔东南走出“寂寞深闺无人知”边缘化困境的缩影。
大美黔东南的开放轴线
奔驰在黔东南大地,目之所及,心有所动:厦蓉高速公路穿梭在云海之间,是世界上最美的高速路之一!
对于交通,老百姓有很大的发言权,长时间走南闯北的杨超锦老人颇为自豪地说:“刚开始,榕江到凯里需要两天,中途得在雷山歇脚,后来榕江到凯里需要颠簸6个小时,现在却只需要两个小时,平坦通畅。”
“步入黔东南地界,一路上印象最深和最震撼的一定是高速公路。”广西河池一位游客感叹。
2015年12月24日,随着凯雷高速开通营运,黔东南实现县县通高速,结束了全州各族儿女望路兴叹的漫长历史,实现了全州交通四通八达的千年梦想。
“两条高铁线,一条通往珠三角,一条连接长三角,两头都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贵州干部实在高明啊!”近日,参加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的澳门法制报副社长刘水生由衷地赞叹道。
黎平县肇兴镇的刘堂文老人,至今还保留着2014年12月26日19点08分开往贵阳的动车票。“这个有纪念意义。”老人笑着说,高铁没通车之前,时常在肇兴和贵阳两地跑的他,受尽了坐车之苦。“现在好了,一个多小时就到贵阳了!”谈起高铁带来的便捷,老人深有体会。
除了高铁,黔东南航空交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通航;2013年10月2日,黔东南州黄平机场正式宣布通航。至此,黔东南已建成2个支线机场,谱写黔东南民航发展的姊妹篇,形成“比翼齐飞”的民航布局。目前,黔东南州还将建设天柱民用机场以及一批通用机场。
大道坦荡,道路不再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与飞速发展的高铁、航空、水运交相辉映,黔东南迈入以“铁公机”为代表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生态优先见山见水见幸福
2017年12月底,省发改委发布了《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结果的通报》,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位居全省第一位。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广大黔东南人民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打破“唯GDP”的政绩观。
为守护大自然赠予的绿色财富,20世纪90年代末,黔东南“壮士断腕”坚决执行禁伐令,以一年“木头财政”少收几个亿的巨大代价,留住了这一方的绿水青山。
2017年,全州森林覆盖率从上年度的65.3%提高到66.68%,净增1.38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通过利用林地面积369.4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0.43亿元,涉及农户13.21万户,带动企业发展226个。
海拔1470米的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大坪山主峰,有一个环境清幽、无工业污染、水质清澈甘甜的水源点。在返乡创业青年王应锋的带领下,创建了山泉水公司,公司吸纳27名当地村民就业,月收入可达3000元。枕着山泉水长大的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村民做梦也没想到,千百年来一直白白流淌的山泉水竟“摇身”变成了致富一方乡亲的“金银水”。
黔东南州环保局发布的《2017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中有升良好态势,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率为96.8%。全州3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Ⅰ-Ⅲ类水质的比例为96.97%,中心城市及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两个“宝贝”催生“美丽经济”
东经108°04′至108°08′,北纬27°05′至27°09′,“耗时”5.7亿年铸就的自然山水奇观——贵州施秉云台山,在2014年6月23日,以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为核心区,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生活在施秉县云台山脚下的城关镇牌楼冲、白垛乡黑冲等村寨的百姓,以前全靠种植农作物,如今,村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经营农家乐,村民的腰包鼓了。平均每户仅接待旅游一项收入就超过10万元,走出了一条“旅游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
10年前,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打破了雷山西江这个偏远苗寨的宁静,让这个被余秋雨感叹“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千户苗寨家喻户晓。经历多年的蜕变,慕名而来的旅游人数从2007年的15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60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9亿元,带动雷山县2.7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上海游客王先生惊叹:“真没想到,在深山里还有这么大的一个苗族村寨,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充满了民族的味道,让人震撼到血液都能沸腾起来。”
最早开业的农家乐“阿浓苗家”是这个苗寨发展变化的见证者。“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餐饮,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黔东南的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这既是省委给黔东南的战略定位,更是用活“两个宝贝”,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美丽经济”的最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
随之相继兴起的镇远古城、肇兴侗寨、岜沙苗寨、隆里古城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文化+生态”,实现了生态、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黔东南珍藏多年的“两个宝贝”走向了全国、全世界,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2018年以来,全州接待游客9908.1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9.13亿元,同比增37.18%,通过旅游扶贫助推6.52万人实现增收。两个“宝贝”催生出黔东南的“美丽经济”。
黔东南州在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文化+生态”,实现了生态、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图为2016雷山苗年节。(贵州图片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