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寨”的教育传奇
2018-11-16向颖羿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向颖羿
在余庆县松烟镇觉林村马家寨,居民总共有99户370人,大多姓马。这里世代崇尚读书,从民国初年至今,共有10位博士、13位硕士以及百余位大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其中出国留学的还不少。因此,马家寨也被当地人称为“博士寨”。
走进马家寨,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安静祥和的乡村风景,与此相对的,是村中央广场上文化气息浓厚的中国古代卷轴样式文化墙及刻满了古训的文化柱。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村民对于文化教育重视的见证。
对70多岁的村民马邦兴来说,这里被称为“博士寨”并不是“风水好”,而是因为整个马家寨都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只要子女愿意学,家家勒紧裤带也要供子女读书。”马邦兴说,自己小时候,这小小的一个寨子,几十户人家,光私塾就开了3所。
马邦兴的儿子马家君是目前全寨最年轻的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目前在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任教。
在马邦兴的记忆中,儿子小时候学习条件并不好,教学条件差,乡村师资水平有限。
在觉林小学的“博士寨”名人墙上,记录着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们,也记录着这些年村中教育的发展变迁。(任俊 / 摄)
考上大学时,儿子选择了微电子专业。“其实当时儿子上大学,是他自己贷的款,家里只能凑出7000块,学费都不够。”想起当初的困难时光,马邦兴感触颇深。好在儿子学习争气,2006年,马家君在陕西省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二等奖,马邦兴为儿子买了一双皮靴,儿子当时的高兴劲儿,马邦兴至今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之后,“博士寨”以前上学的土路逐渐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教育基础设施也正在慢慢完善,整洁的教室、崭新的教学设备,这些是马邦兴过去都不敢想的。
在觉林小学的门口宣传栏上就写着所有寨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名字,鼓励着寨中的莘莘学子。
“这里历来重视教育,老一辈宁愿不吃饭、不建房,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走出农村。”觉林村支部书记任俊介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基础条件一直不尽人意,“以前孩子几乎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上小学要到松烟镇上,要走5公里。”
1975年,觉林小学迁址至觉林河畔,孩子们奔走5公里上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近几年,觉林村又向上级争取资金建立了一所公办幼儿园,现在3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幼儿园。
“年关将至,我们准备趁着村里博士们春节回家的机会,召集其中有技术、有想法的人才,对整个村的发展进行规划,早日实现乡村振兴。”任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