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改革“可以,可以,也可以”

2018-11-16岳振

当代贵州 2018年48期
关键词:贵州改革经济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岳振

2017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540.83亿元,人均GDP为37956元,分别是1978年的290.45倍、216.89倍。40年历史巨变,饱含着贵州人踏着时代节拍追求幸福生活的改革激情。

改革开放以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发展滞后的贵州,始终以“后来居上”的勇气和决心,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迈向新阶段,极大繁荣了市场,有力推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轰开封闭的山门”

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即土地经营体制冲破传统“大锅饭”模式,转向尊重农民选择意愿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生产经营方式。

经过激烈的“统”“包”之争,以及突破“不允许以作业组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允许分田分土单干、不允许超出中央规定(即“允许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记者注)的界限搞包产到户”的“纠偏禁令”后,《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省发〔1980〕38号)提出“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允许实行包干到户”,并得到中央认可。这份文件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农村经营体制越过了“不许,不许,也不许”的禁区,进到了“可以,可以,也可以”的新境界。

1984年4月中旬,贵州、四川、云南、广西、重庆(简称“四省区五方”)在贵阳召开了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贵州同各方签订了一批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图为大会会场。(贵州图片库供图)

农村改革高歌猛进,贵州走在全国全列。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贵州农村改革也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取向特征。1987年,湄潭县开启第一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主要改革内容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此举意在解决人地矛盾,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向城镇,以工商业为谋生、致富渠道。同年,正安农村“300娘子军”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南下番禺,引领了劳务输出“黔军出山”的市场风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湄潭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大胆试验,以及六盘水以市场化为主线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都为全国农村产权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为什么贵州在包产到户后没有得心应手之作”的“改革之问”。深化改革开放势在必行。1984年,贵州省委领导提出,“在贵州,必须用发展商品经济的重炮轰开封闭的山门”,强调“开发和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因为“从外部条件讲,贵州开发和发展的速度,将决定于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速度”。贵州人必须改变“不喊不到,不跑不闹,不给不要”的思维方式,必须采取“大规模的、全面的、主动进攻的、打出去的办法”,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千企引进”“千企改造”“万企融合”,为贵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图为贵州吉利汽车生产线。(贵州图片库供图)

这个“重炮”需要装什么弹药?其重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根据“简政放权、激活细胞、横向联系、服务协调”的思路,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在经济工作布局上,“抓住黔中,放开前沿”,以及建立“黔中资源开放型内陆特区”,以能矿资源为重点,面向市场发掘现有企业潜力,让全省沿边各县“变边沿为前沿”,与周边省市发生市场商品经济联系,把山区资源开发活跃起来,让贵州实现更大发展。

开放发展是共识。1983年底至1984年初,胡耀邦同志到贵州考察,促成“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联动发展机制。1984年4月,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在贵阳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了相关各方主要领导,还有国家计委、交通部相关负责人和于光远等经济学家。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搞活经济,必须牵住流通这个“牛鼻子”,恢复和发展传统的经济联系,打破地区封锁,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

此后,因西藏、成都加入以及重庆设直辖市,“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演变为“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2006年,该协调会在重庆召开了第21次会议。在协调会运行期间,贵州曾四次担任主席方。在2018年5月第25届昆交会上,六省区市七方再次携手,共同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融合发展之路。

在“六省区市七方”联合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努力探索着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新路,并为国家探索如何贯彻实施跨度大、区域广、构成各具特色的大区域规划的模式和路子”。对贵州而言,在“两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六省区市交通网络,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及产业、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市场经济乘“东风”而起

对外联动,对内搞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贵州经济增速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1990年仅有3.9%,到1992年,有所恢复但也只有5.5%。此时,国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姓社姓资”的争议之声迭起。

在贵州,也有人质问“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意图何在”。路怎么走,贵州也面临着一个思想关隘。

转机出现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内容公布之时。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贵州迎来了又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高潮。

在中国改革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氛围中,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搞活壮大非国有经济的方针,并明确提出允许机关干部下乡下海经商,领办、创办、承包乡镇企业和扶贫型、开发型、服务型、示范型“四型企业”,以及其他发展民族经济的企业。为扶持个体私营企业,1993年、1994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特别是提出了意义重大的“五不限”: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范围,对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应与国营、集体企业同等对待。

为培养一批懂经济、懂市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企业家”,1993年5月,贵州省委组织部从省直部分厅局抽调50余名中青年处级干部到企业任职锻炼,期间可以享受企业奖金、福利,任职到期后,双方协商认可亦可留任。各市州也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机关干部“下海”。

鼓励、支持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各项措施,为各类企业“在政治上正了名、撑了腰”,社会不再“谈私色变”,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解放松绑与快速发展。这个时期,老干妈、牛来香等食品企业,神奇、百灵、信邦等制药企业乘势崛起,成长为独领一方的知名企业,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发展依然是此间重大主题。1992年4月至7月,贵州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贵阳、遵义、安顺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务院亦批准贵阳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7月,“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第九次会议在昆明召开,贵州在本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南下、北上、西进、东联”重大开放战略思路,希望在资源、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通过与周边省区加强合作与协调,开拓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市场。在“南下、北上、西进、东联”战略部署下,贵州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开始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许多农民走出大山,到沿海城市打工挣钱、谋生致富。

步入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贵州在全省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大讨论的一个关注点,是贵州如何才能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当时形成了一个共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坚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才能逐渐缩短与全国的差距。以思想解放大讨论第一年即1994年为例,当年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为8.4%,而全国水平为13.0%,相差4.6个百分点。

“八五”(1991—1995年)期间,贵州经济年均增长8.7%,远低于全国12.3%的水平,但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的思想解放和真抓实干,根本不可能有8.7%的发展速度”(龙志毅、许明:《南方谈话后的贵州改革开放》,原载2009年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专辑》)。更为重要的是,此间的思想大解放与民营经济兴起、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此后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2年10月12—18日,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努力实现“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等关系全局的十大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整个90年代期间,市场在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加强。在贵州,从城乡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建设,到粮食流通体制、外贸体制、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价格体制改革,都逐渐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朝着市场化方向前进。

2017年6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贵飞公司生产的山鹰教练机总装下线。(贵州图片库供图)

探寻缩小差距之路

进入新世纪,贵州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2015年,GDP首破万亿元,至2018年9月,经济增速实现连续31个季度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十五”期末的2005年,贵州提出到2010年GDP比2000年增加两倍,达到30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希望“用十年时间再造‘两个贵州’”。后来的发展成绩超过了这个目标。“十五”时期,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如期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有大幅增加,贵州步入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

“十一五”时期,贵州再次强调“只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速度,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但这种“快”,必须服从于“好”,即必须是有效益的速度,而非不计成本、不讲质量、不求效益的盲目的高速度。基于此,贵州践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观,其核心要义是:保住了青山绿水,就保住了贵州当前和将来发展与竞争的优势。

进入“十二五”后,时值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的2012年,贵州省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比较吃力,除客观条件外,改革不到位、开放力度小是主要的也可以说是根本的原因之一”,并对国有企业、县域经济、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领域深化改革进行部署;在培育市场主体、招商引资方面,要求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氛围。

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公布“国发2号文”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贵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求贵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调整政企之间、政资之间、政事之间、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贵州经济改革的关键词。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制定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改革行业准入、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竞争障碍,开启了贵州非公经济的大发展之门。“国发2号文”也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切实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到2017年,贵州省民营经济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2%,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

2014年3月,贵州启动省管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承诺以“股比设置上的最大开放度”“合作方式上的最大灵活度”“改革落实上的最大推动力”,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上迈出坚实一步。本轮国企改革意在释放国有企业拥有的一些资源,发掘市场机会,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发育,从而带动贵州经济总量提升。不少省外企业家、学者认为,贵州本轮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在企业工商事务证照合一、投资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方面,亮点频现。贵州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广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1+8”开放平台在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政务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新道路,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落实中央部署,紧跟改革大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贵州在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能源体制以及非公经济、农村经营体制等重点领域持续改革创新。高标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切实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和推进“万企融合”大行动,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革创新动力越来越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农业时代一直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蕴藏着在进入工业时代过程中后来居上的巨大能量。一旦打开山门,铺上通途,这类地区将在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1995年,“志在富民”的著名学者费孝通到贵州毕节考察后写下这句话。诚哉斯言,贵州没有让人失望!

40年来,贵州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各种障碍推动经济体制变革创新,为“打开山门”创造了良好制度条件,极大拓宽了贵州摆脱贫困、后发赶超的发展空间,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奠定长远而坚实的基础。

贵州钢绳集团是全球单个厂家产量最大、规格最全的钢丝绳企业。2017年,贵州钢绳主导制定《钢丝绳——要求》国际标准,成为全球钢丝绳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实现了贵州省国际标准零的突破。(贵州省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猜你喜欢

贵州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