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过程探讨

2018-11-15孙宁宁李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孙宁宁 李琴

【摘要】当前高校教育发展更加注重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改进实践,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作为高校教学改进评价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作者参与专业认证和课程教学感受角度,首先阐述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原则的思考,并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实践过程进行探讨,基于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探索,目的是多角度客观真实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并指导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持续改进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2016QDL-S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26-02

1.引言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发展向国际工程教育标准要求看齐[1~4],在此背景下的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更加注重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教学改进实践,高校教师开始逐渐重视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和评价分析[4~6]。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反馈作为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依据,也是高校教育质量完善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4~7]。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哪些,如何对课程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如何反馈并支持教学质量提高,这是实践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

2.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原则

通过参与专业认证和课程教学感受思考,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应满足以下原则:

①该评价对象为学生学习表现,是关注学生所得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评价;②既判别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又要评价学习效果,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③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具有阶段性评价和有持续动态性(逐渐积累)评价;④该评价应遵循学生群体学习效果的“共同面”和“个别点”的双重特征;⑤评价成果要有导向性,要与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为教学质量完善与人才培养的提供支撑依据;⑥评价同时具有双向互评特性,增强该评价对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客观指导性。

3.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实践过程探讨

结合工程教育專业认证要求,总结出课程学习效果和指导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评价,如下图1所示。

课程教学互动与提问回答表现。借助互动与提问采集到学生学习上的思维困惑和领悟程度,及时对其进行解惑和强化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表现。作业答题直观反映听课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分析思维与素质培养情况。

课上学生板书作答与观点讨论的发言表现。该过程可以评价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对工程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培养表现。

针对课程讲授的预期学习目标,增设阶段性的学生小组以组织对课程相关工程问题解决的实践操作,这是实现课程预期学习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工程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工具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学生团队协作、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思维培养做出有效评价。

组织小组方案设计成果互评及课程教学环节的学生评价反馈。建立学生团队间的互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进行的课程相关工程问题解决实践的思路和方法的扩展,并有助于任课教师教学过程持续改进。

4.基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教学过程持续改进

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作用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2所示。

课程讲授重点与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设计改进。针对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工程问题实践表现来调整讲授重点与教学设计。

课程讲授的现代技术工具辅助运用与改进。教学过程需要持续改善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课程所涉工程问题阶段性实践环节设计改进。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工程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工具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实践情况、学生团队协作表现等情况进行精细评价,则阶段性实践环节选题、学生小组的成员分配、小组间互评交流、实践过程的指导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作业精心布置设计与改进。根据学生知识掌握表现,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思维情况反馈调整作业布置。

课外科普资讯补充扩展改进与通讯工具配合应用。借助网络信息资源、通讯工具等方式来科普扩展以强化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沟通学习“交互式”平台。

5.总结

(1)学习效果评价以学生学习表现为评价对象,具有客观性、导向性、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集体与个体表现评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动态性评价相结合的特征。

(2)学习效果评价实践过程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互动与提问回答表现、课后布置作业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掌握表现、课上学生板书作答与观点讨论的发言表现、阶段性的设置学生小组以组织完成课程问题解决实践、组织小组方案互评等途径获取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并指导教学过程持续改进。

(3)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讲授重点凸显与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改进、课程讲授的现代技术工具的辅助运用与改进、课程所涉工程问题阶段性实践环节设计改进、课后作业的精心布置设计与改进、课外科普资讯补充扩展改进等改进内容,进而实现学生的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赵自强,等.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

[2]李志义. 适应认证要求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06).

[3]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4]卜庆为,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弹性力学教改实践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6,(35).

[5]王芳,王瑞金,等. 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7,(11).

[6]王世勇,等. 基于TOPCARES-CDIO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

[7]吴立,陈文君,陈慧. 基于CDIO的“预期学习结果”反向驱动设计及应用[J]. 高教学刊,2016,(15).

作者简介:

孙宁宁(1987-),女,山东泰安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材料学。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弹性力学教改实践探讨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