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心理”条件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现状分析

2018-11-15张翠翠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9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翠翠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同时伴随网络舆情集群行为的产生,对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講述了要从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合理有效的处置方案,以期实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

【关键词】“共性心理” 大学生 群体事件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共享心理”视角下学生群体事件中的思想教育研究》(批准号2017SJBFDY807),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共享心理”视角下学生群体事件中的思想教育研究》(批准号YCYZN/2017/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191-02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的扩招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增加,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事件,这就为高校学生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

社会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大学生的激情热情在共享心理的导引下酿成的严重后果,从而给社会、高校、他人和学生本人带来伤害和损失。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尽可能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学生心理共享角度入手,把握“共享心理”视阈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了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相关背景和传播途径,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办法。

一、“共享心理”

“共享心理”是建立在信息共享之上的一种心理共生模式,信息科学研究领域认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是通过信息共享系统来实现的。在大学校园中,信息共享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信息依赖,虚假信息等。大学生由于年龄、辨识度、心理爱好等区别不大,心理上有趋同性,必然带来信息交互的共享性。同时大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信息受益者和传播者,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多元,还具有反向导向作用,加之大学期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期,大学生社会阅历欠缺,易受外力影响,尤其是虚假、夸张性信息的误导,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利用。

从外部环境来看,“共享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性生活的环境因素,大学生生活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构成的“四点一线”生活模式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共享性、从众性特点非常突出,加上同龄人共性强、互补模式影响,“共享”已经是大学生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选择。二是社会环境、原有的教育环境影响,当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许多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维理念,同时由于原来中学和小学阶段都是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学习生活,使得许多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进入大学后往往心理上还没有能够独立,由此对“共享”产生依赖心理。

从内部因素来看 ,“共享心理”的生成因素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人在成年后的主要情感需要是在家人之外,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刚刚成年,还处于成年的早期,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需求和被尊重意识,注重群体性评价,在这样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支撑下,“共享”就成了他们情感的主要出口之一。二是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由原来的知识信息交流发展到对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技术乃至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流,鉴于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的不同,许多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初期会受到外力影响,而高校又渗透进西方思想,西化的生活方式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大学生,带离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容易无所适从,感到茫然,在从众的大环境下不懂得进退,“共享”就成为他们心理诉求的一个良好出口。三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心理上处于转型期,当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时,在网络环境下,大多数人抱有侥幸心理,准确地说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片面认为在网络中传播或者散布信息不需要承担责任,加上从众心理带来的情绪感染,从而诱发网络传播的集群行为。

二、“共享心理”条件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措施

高校应该加强预防,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强化信息动态搜集,健全超前预警机制,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制定周密的处置预案,做到常备不懈,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大学生群体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到位或者管理服务不到位导致的。因此,高校应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理性爱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开辟网络绿色通道,进行隐形思想教育预防

引导好网络的舆论导向手段要加强信息管理,学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该对过激的言论及时屏蔽,防止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关闭论坛、屏蔽信息,也必须给大学生适度的表达言论的空间。管理者可以采取引导、疏导的措施,及时公布正确信息进行辟谣、解释,对一些确实因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要及时进行更正、补救,及时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利用各高校的红色网站开辟互动空间,邀请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疾苦,解决学生困难,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网路舆论氛围。学校要保证大学生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同时还可以建立其他一些制度,如设立一些类似于政府部门中的信访制度,让学生可以便利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开辟专门的论坛、公开校领导的电子邮箱、公开投诉电话等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发表观点和表达民意的空间。对一些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比如评奖评优,要及时、广泛地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并注意及时处理和反馈。

(二)运用活动载体,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想教育作用

第二课堂融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探讨、文化娱乐等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课堂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的选题内容、以小组或团队为核心的学习小组,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效激发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可以更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可以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构筑平台,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为了便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安排固定时间为全校性第二課堂活动时间。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学校要选拔思想好、责任心强、学识广博且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在学生中培养活动骨干分子。发挥有特长学生骨干作用,采取以学长学姐带低学弟学妹,以老组员带新组员等方法保持各类活动的连续性。校团委和学生会要有专人负责协助第二课堂的工作。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较好的组可以试行让学生自己制订计划,自行组织活动,辅导教师只起参谋或顾问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建立与第一课堂紧密配合的学科小组,如语文、数学、外语、科技制作、等活动小组。这能使第一课堂知识得到加深、巩固和实践。还可以建立以满足学生兴趣、开发智力为目的的小组,如计算机研发小组、文学社等。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科技活动小组,无线电、、计算机硬件维修、电视录像、摄影、教具制作等小组。建立以培养体育、文艺人才为目的的体育、艺术团体、各田径队、各类球队、舞蹈队、合唱团、器乐队、书法美术小组及棋类组。学校还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体育比赛、科技制作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歌咏与朗诵比赛和各种学科竞赛等;还可定期举行科技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这样既可活跃校园气氛,又能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配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设专题组织讲座、参观、访问、讨论等活动,以扩大学生视野,不断地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

学校通过网络、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静等,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述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吴静杰等,突发事件下情绪对决策者风险偏好和框架效应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6年第6期

[3]王佳敏等,突发事件中意见领袖的识别和影响力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6年第2期

[4]杨庆国等,社会危机事件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期

[5]王天梅等,网络群体性事件从众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7年第11期

[6]参阅中国百科大词典共享词条

[7]吴遐等,从众心理驱使下大学生群体事件级对策研究[J],硅谷,2008年第4期,P104

[8]何国强,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月,P79-80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