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2018-11-15梁艳彤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9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梁艳彤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将核心素养细化到2017年版的科学课程中,是科学课程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实验,从中得出更多的启发,这样不仅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为他们可持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教学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166-02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就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科学课也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上的科学素养内涵,是从宏观上着眼。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下降,创意才是王道”的时代,“中国智造”给出了动力来源,此次科学课改革,正是从教育层面对“中国智造”的落地,让祖国的花朵孕育出万众创新的种子,培养“一带一路”输出型的人才。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下面主要从认知取向出发,探求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施路径,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家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知识是素养形成的媒介和手段,因此,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化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中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一)贴近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导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充满着科学知识。在好奇心的推动之下,通过对各类场景的探究,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理解、接受。

1.社会热点导入法

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人体的司令部》一课时适逢2016年里约奥运会刚结束,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在奥运会上夺冠,中国女排精神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在教学导入中设计播放了队员惠若琪打下最后一球获得关键一分的视频,学生看到了视频,情绪霎时很激动,我抓住学生关注的热情,并提出问题:“比赛中,你们看到女排的队员惠若琪在最后一球中的表现怎么样?”学生积极回答“反应非常快”“非常敏捷”“是大脑在指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这热烈的气氛下,课题《人体的司令部》出现就水到渠成了。

2.现实情境导入法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科学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学生对科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经验又是他们学习科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花盆补水器》,在导入中,我先在课件上出示学生带回学校美化校园的各种生机勃勃的植物,接着又出示因假期无人浇水而垂头丧气的植物进行对比,两种的反差,通过提问,引导讨论,想出解决的方法,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與和探究实践的心理意向,课题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二)设计有效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生物的生长》,我给学生发了向日葵种子,让学生从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一直观察,虽然历经的时间很长,但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运用各种感观进行观察,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真正学会了如何观察,我相信观察的能力会一直跟随着他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中的猜想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例如关于“哪种材料最适合做花盆补水器的‘水桥”,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纸、棉线、尼龙绳、铜线四种材料的进行猜想,有些学生选择了纸,有些学生选择了棉线,可究竟哪种材料更合适做“水桥”呢?从而引发学生对接下来的实验跃跃欲试,探究的火焰熊熊燃烧。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从“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实验是他们非常喜欢的环节,但如果实验组织不好,课堂往往会出现难以掌握的局面。因此,在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认识常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②教师正确的科学实验示范;③布置明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分工;④学生分组实验;⑤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实验报告。

如三年级下册《材料的选择》单元是很好的科学与技术、工程相结合的学习主题。本单元有很多的实验操作,但无论是哪种实验,我都会先布置明确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假如遇到学生第一次做的实验,我指导得更细化。例如,在《花盆补水器》一课中,由于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做对比实验,我在实验前的示范指导更具体,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我特别把实验的水换成红色,从如何给试管注水,各种材料放入的长度,以及如何测量试管的水的高度等都细化,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利用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解释自己的想法。在活动后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材料做“水桥”的优劣,综合考虑选择哪种材料,并能说明选择的理由。在猜想的环节,有的学生认为用纸做“水桥”合适,后来经过实验发现,虽然纸在4种材料中的吸水性是最强的,但因为纸在遇水后容易断开,不够结实,经过实验,学生发现了纸的这一特性,最终选择了用棉线做水桥。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恰恰是体现了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真谛,科学教学希望达到的效果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动手去做,自己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去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果,自己去总结规律。

4.培养学生“超链接”的能力

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指出:“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链接到生活和社会。

因此,探究式学习不再是科学课学习的唯一方式。科学核心素养包括多个维度,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我们尽可能使用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微课教学、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思维导图等。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热与温度》后,我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神奇校车——把热留住》,并让学生模仿书上故事进行戏剧表演,既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又引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组合起来,进一步使学生把本单元知识归类、整理和积累。

总之,基于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09

[2]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2017

[3]刘雪梅.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2016(12)

[4]王丽会.小学科学创新实践与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 2016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