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地理备考策略初探
2018-11-15李再纯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地理备考策略初探
李再纯
(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既是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地理学科高考的根本价值指向;不断强化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正是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而考生的核心短板也正在于核心素养层面的不足;为此,走向生活使知识活起来、关注时事提升认知境界、拓宽视野实现知识迁移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正是高三师生的备考之本。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 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164-02
一年一度的高考的结束,正是一年一度备考季的开始。高考备考,人们心目中离不开一个“考”字,“考”即“考试”,所有人(包括家长、学生和老师),无不为此心焦。然而,离不开一个“考”字,也恰恰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应试心态已然偏离了多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就与高考的宗旨相违背,遑论取得好成绩了。因此,备考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思路与理念,这就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来引导备考。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思考如何备考,还得跳出应试的狭隘视角,从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入手,探究高考究竟为什么的根本价值问题,从而高屋建瓴地看问题、想办法、寻对策。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就目前来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明确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要素,这基本上已成共识。“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3]就本质而言,核心素养就是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知识技巧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情感态度。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第一,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从学科属性来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地理核心素养正是在这种综合性学科属性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备综合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应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技能和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能力和关键涵养。
第二,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性。地理因素是人类实践活动展开的物质性前提,而人类实践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主体对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地理环境进行认知及其相关能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与生产资料),教育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正内涵着个人一定的地理素养,这就决定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本质。
第三,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地理核心素養的本质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当一个人被教育养成具有某种特质时,这种特质必然扎根并伴随其终身。这种素养是通过常年学习和培养得来的,一旦形成就会使之终身受益。地理核心素养的这种终身性质,能够对步入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二)高考大纲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
2018年考试大纲秉承培养考生核心素养宗旨,进一步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根本目标与方向,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既是考试的前提,也是考试的目的,即通过考试检验考生核心素养现状。因而,离开核心素养便谈不上对高考的领会与把握,也就无从真正有效地备考。因而,从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展开高考备考,既是我们的应有姿态,也是我们的根本原则,更是有效备考的保障。
二、2018年高考特点与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一)2018年试卷特点分析
2018年的高考,在延续新课标及全国统一命题以来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试题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核心素养的全面性。试题6-8,通过对一幅河床坡面图的信息解读,其考点涉及河流的地貌、河流流速的影响以及地质过程三个方面,有着极强的综合性。37题在分析考查了地貌与气候特点、降水量与蒸发量、盐度等三个知识点后,设置了一道颇具发散性思维特征的试题从而扩大了试题开放性,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二,试题关注生态建设,强化人地观念的现实渗透。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关于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的意义进行理解与评析。
第三,试题关注生活实践,强化了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将书本课堂的地理转变为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全国I卷9-11题,题目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获取的信息。这道题很能检验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四,试题紧扣大政方针,突出了时代主题。全国Ⅰ卷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
(二)备考中常见问题
高考命题日益强化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总有不少考生却在高考表现不尽如人意。备考过程中,考生往往本着应试心态,无法将学科知识转换成内在涵养,从而无法适应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高考发展趋势。
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太死。二是视野太窄。三是境界太低。大部分学生思维活动仅仅停留在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上,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任何一项地理知识、原理都可以提升到一种高度,或推进到一定深度,这正是地理学习必须具备的认知境界,可惜,却为不少学生所欠缺。
三、备考策略
走出高考的认识误区、解决考生常见问题是我们的备考课题。因此,备考应该使地理回归到人的发展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课程理解的兴趣与热情。备考不仅是备知识、备能力,还备心理,备基础,本质即是务本。为此,有必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走向生活,使知识活起来
考生常犯的错误,根子不在于学得不多,记得太少,而在于不能活学活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地理知识的生活体验,二是对生活缺乏地理思维。因之,回归生活,使之生活化方是备考之本。“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走向生产生活,使备考充满生活气息,进而使考生的兴趣、情境、情感在生活情境中融为一体,方能极大地提高备考效率。因此,地理备考走向生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引入复习。引导考生思考生活中的体验、见闻与其他知识。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千百年人们对地理的通俗理解与表述,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将其引入课堂,能够赋予地理知识以生活色彩;二是将地理知识引入生活,用相关地理知识和理论思考与理解生活,形成地理思维。
(二)拓宽视野,实现知识迁移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但这种学科特征要转换成为考生的内在素养就必须要经历自我融通与转换。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创新,即由有知到未知的迁移,运用知识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注重从细节知识和原理入手,试题往往在细节中隐藏宏大视角,大思维。不少人称之为“小切口、大纵深”。2018年选择题1-3题,“地下工厂”显然只是一个小地理事物,其考点分别为工業布局的影响,区域问题及工业布局的意义。但这一题所蕴藏的思维却是逐步扩大:地下工厂→大连与歧阜→中国与日本(两国国情比较),这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即精密机械与数控机床→大国重器。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三个知识点,但如果个体具备了宏观背景的认知素养,回头回答这个问题不应是难事。概言之,备考应从拓宽视野着手,使碎片化、线条化的知识堆积得到真正的迁移与融通,这正是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三)关注热点,提升认知境界
所谓热点,就是人类发展的特殊时期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危机与矛盾,解决这些危机与矛盾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运用地理原理来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思路,这是我们对现实的使命担当,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人生境界。2018年高考试卷正体现了这种内在要求。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而人地协调问题正是人类生存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甚至国际危机等一系列危机的根本所在,科学发展观正是解决人地协调观的重要理论指导,习总书记关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正是对人地协调观的价值表述。因此,关注到环境保护之类的热点问题自然就能够将地理学科知识“人地观念”的认知上升到高境界。运用地理思维来思考与解读热点问题,既能够使所学知识内化巩固,也能够从独特视角深刻认识社会热点时事。
总之,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来备考,方能做到高屋建瓴,既能从宏观层面对高考有一个全局性把握,又能从内在涵养层面夯实学识基础。在此策略指导下,辅之以科学细致、紧张有序的辅导学习,高考必获成功。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国发(2001)21号.
[3]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