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思维的初中英语教材评价新探

2018-11-15江梅莲汤海群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9期

江梅莲 汤海群

【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关于初中英语教材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从2000-2017年,国内关于初中英语教材评价呈现以“静态为主、去情境化、无主体”等问题中可以窥见,国内关于初中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缺乏客观性,外部评价过少。基于以上分析,得出问题背后反映了深刻的实体研究思维,在从实体思维转变为实践思维的过程中,活动理论为教材评价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有助于在实践活动中把握教材评价的主客互动关系和主体实践。鉴于此,笔者将基于实践思维范式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评价。至于初中英语教材研究,未来我们还应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为将来教材的编写提供全新的思维范式及评价标准,使教材使用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教材评价 实践思维 活动理论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107-01

1.引言

教材作为实施国家课程与正式课程的物质载体和媒介,往往被视为充当教师教学的指南及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源泉。教材评价作为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反馈调控环节,对教材编写、教学改进和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教材评价研究中,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其实,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课程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一般而言,中小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往往围绕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实践展开,如教师理解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反思教材等。笔者试图从现有文献和研究中进一步探寻二者的互动关系,笔者将从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实践中选取一个具体实例——教师评价教材,作为问题的切入点,结合“活动理论”并以实践思维方式探讨教师对教材的评价,也就是教师评价教材要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对教科书进行评判;同时,收集、整理教科书的使用信息及相关评判信息,为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积累重要经验。

2.教材评价中的实践思维

实践是人思维存在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基础。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生活,“用生活、实践的眼光看待一切”。从实践思维角度来理解,则必须充分把握教材评价研究的如下特点:

2.1 突出实践主体

实践思维不是以单纯的教材文本为对象,而是以师生主体的教材实践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关系”为评价对象。脱离师生主体及其实践情境来描述和判断教材价值是不可能的,主体当下的实践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教材价值的重要介质和切入点。

2.2 在教学过程中评估教材价值

教材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如何,都要通过师生实际的教材使用过程和效果来证明,教材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单纯的教材物质属性,而是从师生实践活动中提炼的、能够反映主客实践关系的价值尺度。总之,实践是教材评价的来源、手段和最终目的,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材实践活动情境。

3.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方法论建议

活动理论以人的现实的对象化活动来解释主体与世界的复杂关系。由此,教材评价活动不仅要关注“教材质量”,更要考察主体与教材的互动关系发展,以评价活动来解释主体经验不断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从方法论视角来看,活动理论可以作为一套系统的方法模型。它以维果茨基等人提出的单位分析法、双重刺激法为依据,对活动进行整体分析。

3.1 以单位分析法为指导设计的实践活动

在针对活动本身的研究中,维果茨基等人提出的“单位分析法”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单位分析法”指寻找体现整体所有特性的最小分析单位,通过研究分析单位来揭示对象的整体特性。整体评价活动借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为例,取其中的Unit为分析单位,以日志为研究工具,由教师自主记录教材评价观点,包括对教材、练习册、教参、其他辅助资源的评价观点和改进建议。分项评价活动以本教材典型要素为分析单位,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工具。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教材容量、例题、习题、配套资源、版面设计等,每一个结构要素指向教材的一个方面,一节单元内容的综合评价涉及这些要素。

3.2 以实践为载体生成教材评价过程资料

教材评价应以主体现实的活动为载体,而非立足于纯粹的静态文本资料。整体评价活动要求主体依据当下的教学经验,对特定(章)节的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必须实施高度情境化的评价行动。笔者选取南昌地区一中、二中、十中、师大附中的30名初中英语教师参与其中,共采集85份日志记录表。在分项评价活动中,教师虽然要结合教学经验对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但评价行为对教师的当前经验、具体情境、确切内容的依赖程度较低,教师可以相对笼统地概述评价观点。此外,研究者围绕评价话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和参与者的本土观点,与3名参与书面调查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3名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为教研员、校长、教师。

4.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教材的优劣不在于它物质属性的完美,而是师生是否物尽其用,师生主体是否能够与教材发展出一种积极、动态的意义关系。教材评价研究最终指向教学改进和个体发展,而不仅是教材质量提升。进一步说,活动分析不仅要解决活动的结构问题,更要通过过程分析来影响和发展实践,促进主体和对象共建。教材评价不仅要关注内部活动工具的揭示和提取,更要考虑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实践特点,成为教师反思、改进主体与对象关系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1]于书林,黄建滨.国内初中英语教材研究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2):27-29.

[2]柳叶青.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当前教材评价研究的新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7(12):24-30.

[3]柳叶青. 活动理论视角下教材评价标准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