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图式课堂日记,让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根深叶茂

2018-11-15孔凤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9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提问

孔凤莲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更切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基于此,笔者在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中找到了切合点,叩问传统課堂提问背后的“谜”,与导图式课堂日记整合打开阅读教学之门,践行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的生成与预设,让孩子的课堂阅读之旅变得有趣而独具创意。

【关键词】有效提问 导图式课堂日记 语文核心素养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91-02

怎样的阅读课堂才让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踏上快速道?在阅读课堂上我们该牢牢紧握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让孩子的语文素养根深叶茂?笔者最近走访了南粤大地,乃至大江南北,不禁产生一系列叩问,也做了系列的反思与实践。

一、灵动课堂何处是——叩问于传统课堂提问背后的“谜”

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号角,已在多年前吹响,一线的课堂实践者们也各显神通,企图播下神圣的种子,祈求开花结果。可据笔者的观察,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各种镜头。

镜头一:问海茫茫何处是岸?去年十一月笔者目睹了课堂改革前沿,上海市浦江区一所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讲授《绿毛龟》的课堂上,年经教师采用以提问为中心的谈话法,从对问题数量的统计来看,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十五个以上,可谓问题占了半壁江山,孩子们被教者带进了“问”海里。

镜头二:问题沙漠何处是源?在粤东北的平远冬青校园一年级的课堂上,经验丰富的中年女教师,带领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尾巴,生字教学方法也恰到好处,但对于问题的提出却惜字如金,此时,问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珍贵而无处可寻。

镜头三:问题目标何时同归?回归广州的教改课堂,同样是一位年轻而富有锐意改革精神的女老师,她采用问题的生成与解疑的方法,让孩子在质疑中读文,在解疑中擦出思维的火花,但笔者认为,在这环环相扣的互动中,可以加入创新的元素,让课堂更灵动。

根据三组镜头及调查所蕴藏的信息,笔者作如下的思考:作为互动形式和沟通艺术的课堂教学提问,与何种现代思维工具有机整合,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植根于孩子的心灵,继而生根发芽,直至根深叶茂?为了解开传统课堂提问背后的“谜”,笔者用两年的时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的整合,尝试为孩子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打开一扇窗。

二、有效提问何处落——与导图式课堂日记整合打开阅读教学之门

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将有效提问与导图式日记融合运用,将会翻转孩子们无数个小课堂,把小天地转变为创意无限的大世界。

(一)入乎其内,潜入文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孩子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孩子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故此,语文课堂需要一种指引,让文本得以呈现,孩子的精神视野得以浸润。那么课堂提问如何做才体现 “有效”?与导图式日记如何融合,才能“入乎其内,潜入文本。”?

1.指向目标处,点石成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目标集中则所向披靡,目标涣散甚至“不知所踪”,则功夫尽弃。在课堂上,有效问题的提出,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依相存,亦步亦趋。人教新课标版(以下均为此版)六下的《凡卡》一文,既是外国经典之作,又是长文,同时所反映的年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孩子存在一定的“代沟”。那么,怎样如何化“代沟”为航道?

引导理解寄信部分,在前文深层学习的铺垫下,笔者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的问题尽显个性,在问题筛选后笔者肯定了“凡卡为什么连破皮袄都没披,就急着去寄信?”实践证明,这一问题的抛出,引燃了孩子思维的着火点,孩子们所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是笔者预料不到的。笔者并没有将此戛然而止,而是让“导图式课堂日记”延续这种火花,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2.指向重难点,各个击破

课堂中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或培育的能力,难点就是孩子心智成长中的拦路虎,将问题指向重难点,各个击破,将会让孩子们茅塞顿开。

《少年闰土》节选自大文豪鲁迅的名篇《故乡》,闰土向作为“少爷”的我讲述了乡村有趣的事,孩子们能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将是小学高年段阅读能力培育的“战斗机”。笔者多年的课堂实践,往往在这节点上临阵倒戈。笔者尝试了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整合,先问:乡村少年闰土向城市少爷讲述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写写语文方法日记,先作简洁的描述,再完成导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孩子“精神呼吸活动”的养分,只要教者善于触摸孩子的心智,利用教学机智补足那块短板,何愁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春暖花开!

3.构建多维度,全面开花

当课堂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不能透过一个问题引导孩子进行语文突破,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构建多维度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1)角度要“新”。教师提问的角度力求新颖,“八面玲珑”,以教学目标为风向标,或是一段多问,或是多段一问。同时,教者要对设疑、引疑及解疑胸有成竹。教育只有以出奇不意的“问”,让孩子的联想与想象“飞”起来,才能学出新天地。

(2)难度要“真”。“真”要符合孩子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真”要以原有的知识点为基础,“真”要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实践出“真”知,教者要在课堂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孩子的语文实践及时调整问题,问出真意。

(3)效度要“活”。孩子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并非仅仅限于课堂气氛的热烈,更深层的是孩子们能够在教者的体现目标中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或小组间进行头脑风暴,课堂上70%以上的孩子会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4)密度要“灵”。从整个小学学段而言,越是高年段,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越“淡”,但这并表明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是由多元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我们可以在高年段降低问题的密度,要问到“要害”,实现“零”的突破。

(二)出乎其外,跃出文本

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引导孩子借文本“入乎其内”是根,让孩子跳出文本“出乎其外”是果。

1.引“水”归源,追求本质

笔者所倡导的导图式课堂日记,是一种创新型的语文学习工具,它是基于孩子学会质疑、解疑的前提下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的自我归纳与总结,是语文创新型习作,是课堂学习的及时补充,也是孩子学会反思、终身学习的雏形。它是以巧妙的方式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孩子们将学习回归到最初的源头与本质:具有独立阅读与表述的能力。

2.承前启后,立足衔接

语文教育的特点在于熏陶感染,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各学段的训练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前学段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的。教者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将两个学段实行无缝衔接,给孩子一把梯子,让孩子拾级而上。以能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目标为例,中年段的孩子可能出现语言重复啰嗦的毛病,教者可以鼓励他们用导图式课堂日记去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已显得炉火纯青了。

3.引导发散,启迪生成

发散性思维是新时代应用最广的一种思维模式,可谓“飞天遁地”无所不在,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发散性思维的培育。但语文界往往在发散性思维培育方面捉襟见肘,在一线课堂孩子们一见开放性问题的呈现,要么沉默是金,要么双眼低垂,教师往往“茫茫然而泪潸潸”了。笔者在引导学生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针对两个“幸福”进行质疑,有孩子问:小女孩子赤着脚在寒风刺骨的大街上卖火柴,是真的幸福吗?笔者也及时抛出类似的问题:这里的“幸福”是否另有隐情?孩子们再现他们的胡思海想,最终归纳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特定含义。从他们针对这一特定内容所记的导图式课堂日记来看,他们的语文思维是开放的,也具有发散性。

(三)内呼外应,水到渠成

笔者不否认,有效提问是针对具体的目标、重难点实施,做到有的放矢,但如果将有效提问置于“孤岛”上,将会“势单力簿”,最终难成气候。导图式方法日记的引入,将会与有效提问实现内呼外应,高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就“水到渠成”了。《窃读记》是林海音为自己的童年读书生活所作的描写,文质兼美,历届的孩子都喜欢读,可笔者总感到美中不足。导图式课堂日记的介入,仿如为孩子们带来一双羽翼,将孩子带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三、核心素养何处绿——践行于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的生成与预设

那么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的整合,如何实践,才能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这块试验田结出丰硕成果。笔者作了如下的躬行。

(一)起——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小学作为阅读的起始学段,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如同为孩子个人的语文素养打下底色,或是素雅轻淡的白描,或是浓笔重彩的油画,或是线条优美的国画,都毫不掩盖地体现在语感、文感、意境上,教者可以作以下的努力。

1.语感可视化

在教材中,《山中访友》《山雨》《索溪峪的“野”》引领孩子走进清新脱俗的自然世界,是语感形成的优秀范本。笔者让孩子们透过语言徜徉语境后,开设了一节“品味不一样的大自然”语感熏陶课。在课的后半段,笔者让他们取出杀手锏,围绕“在这组课文中,最让你心往神驰是什么?请拿起你的笔,边读边想边写,写一篇200字的导图式课堂日记。”

孩子们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感,语感的训练就在一思一写一画中显露无遗了。

2.文感动态化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朱自清的《匆匆》,还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都值得我们与孩子一起从内容到手法进行积累与梳理。其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如果能据孩子为所有,那么对文章的感悟与语言的表达将相得益彰。

右图作业的小主人,由“借物喻人”的写法、想到了《白杨》中主人公扎根边疆的宏伟志向,想到了《梅花魂》中具有梅花精神的有节的中国人。也写出了小主人的心迹: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长有作为的人。导图式课堂日记以其动态化让孩子的文感得以升华,也回应了对“组合本组课文,你如何理解“借物喻人”的提问。

(二)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想象力是现代儿童较为匮乏的能力,而儿童的阅读与写作却极需要想象力的支持。想象力如同孩子的翅膀,让孩子在语言的天空里,让物质变得精神,让静态变得可触可感,让泛味变得七彩,承载着孩子的细腻与幻想。笔者的一位孩子,在问题“凡卡的命运,引起你怎样的情感”,她在日记里,她道出了四种“猜想”,想象的空间被瞬间激活了。

(三)传——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更多的是體验、欣赏和评价,是人物形象的再创作,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引导不当便有在“云端之上”的困惑。古诗词集意象与意境于一体,传送诗人的创作意图,如《长相思》无一思乡词,却句句思乡意,教者可问:诗中无一思乡词,思乡究竟藏在何处?接着让孩子们完成导图式课堂日记,赏出新天地。

综上所述,有效提问与导图式课堂日记的整合,如同孩子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双翅,在助力孩子飞翔的同时,让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胡庆芳主编.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2]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https://wenku.baidu.com .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提问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