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幕辉煌路

2018-11-15杜婕

中国名牌 2018年10期

杜婕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

这是歌手郁冬的《露天电影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那时候娱乐活动不多,看露天电影是一大“盛事”,人们对各种电影厂的片头形象也是如数家珍。所以电影片头一上映, “工农兵塑像”出现,孩子们便每每激动起来,知道这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精彩影片了。就是这样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在记者印象中充满了特定时代的回忆,记录了无数难忘的瞬间,所以在到访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址和听专家讲述老故事的时候,总是会充满感动。

红色经典

延安及东北抽调来的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1949年10月1日之后,正式确定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个名称。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当年,这部电影家喻户晓,这首歌曲人人会唱。对影片中的人物王成、王芳、王文清、王复标、张团长,甚至那个机灵的警卫员、能跳舞的朝鲜阿爸吉,人们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扮演师政委王文清的演员叫田方,他因为扮演了这个“部队首长”的角色而名垂共和国电影史。田方的另一个角色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能担任这个职务,没有丰厚的“资历”是不行的,故有评论说田方是“本色出演”。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黄健中曾不无崇拜地说:“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坐在毛主席旁边的,男的就是田方,女的就是陈波儿。”

田方担任北影厂厂长的时间只有7年,从1949年到1956年,可以说是北影厂初创期。这七年,北影厂除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等外,只拍了7部故事片,但别看这区区7部影片,却奠定了北影厂未来的创作基调,这就是长于名著改编,长于舞台剧拍摄。

其中最成功的是《祝福》,它创造了共和国电影史的许多第一:这是中国首次将文学名著改为电影作品的尝试,也是第一个將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搬上银幕、更是第一部自行摄制的彩色故事片。

有“南方第一剪”美誉的著名剪辑师、名导汤晓丹夫人蓝为洁回忆道,为了演祥林嫂,白杨放下架子,从上海赶到北京试镜。大明星试镜头,成了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白杨接到通知,二话没说便启程。到了北京,第二天她就在摄影机前按指定的戏份认真演起来。银幕上放出来的试镜头样片,比其他几个演员试的要好得多。为了慎重,《祝福》的编剧夏衍还到放映室把所有试过的画面全部连在一起放映、对比,反复看了好几遍。结果,《祝福》里的祥林嫂非白杨莫属。1957年,《祝福》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室主任李镇对《中国名牌》评价说,《祝福》的阵容非常强大,无论是改编者夏衍,还是导演桑弧,包括摄影、美工以及片中所有角色的演员,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影片气氛凝重,笔触精炼,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性。

《祝福》的成功是北影厂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标志着其初创期的结束、成熟期的开始。从此之后,北影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一起,成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

黄金十年

从1957年到1966年,北影厂经历了其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北影厂创造了很多共和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汪洋担任北影厂厂长的时期很长,从1956年到1984年,对北影厂的影响深重,尤其是这个黄金十年。对于其重要性,名导黄健中是这样评价的:“凡是跟汪洋工作过,无论是同时代的人还是晚辈,对他都极其敬仰。汪洋的人格魅力,在北影人中是数一数二的,说他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当之无愧!”电影界同行一致认为,能真正当得起“电影事业家”名号的,非汪洋莫属。

汪洋主持的北影厂很快创造了共和国第一的纪录。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电影《风筝》,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也是西方电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国电影创作。主创人员由双方共同组成,分别由中方编导王家乙(《五朵金花》的导演)和法方编导共同导演,摄影也是中法双方共同持镜。这部电影还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

1959年北影厂拍出了两部划时代的电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小说,由崔嵬、陈怀皑执导,谢芳主演。

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主演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任职时认识的歌剧演员谢芳,觉得她的外貌、风度与林道静相似,马上把谢芳调到北京试镜。经过几番讨论,在崔嵬努力争取下,谢芳正式得到了林道静这个角色。

《青春之歌》上映后,很多人通宵达旦排长队买票,有的影院干脆24小时轮转放映该片,盛况空前。李镇对《中国名牌》点评说,《青春之歌》讲述了青年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细腻生动地书写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影片中既有粗犷奔放、气势磅礴的历史风貌,也有细腻委婉的青春情调。全片感情炽烈、节奏张弛有度,视听语言灵动,表演富有层次。本片不但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也赢得了无数海外观众的称赞。

电影家夏衍继续出手,将茅盾的《林家铺子》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水华导演,谢添主演。该片曾作为13部影片中唯一中国影片列入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可见业界对其的推崇。李镇认为,茅盾的其他作品都较复杂,不适合银幕呈现,唯《林家铺子》的篇幅和戏剧冲突特别适合拍成电影。本片可以总体代表建国以来至新时期之前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总之,这是中国传统叙事美学在电影上的成功范例。

除此之外,《红旗谱》(1960)《革命家庭》(1961)《洪湖赤卫队》(1961)《停战以后》(1962)《早春二月》(1963)《东方红》(1965)《烈火中永生》(1965)等,也是这黄金十年中的影史留名之作。

黄金十年中,北影厂共拍摄了22部电影,在22部影片中,改编自名著的占据了7部,舞台剧占据了5部,新创剧10部,传承与新创保持了平衡。北影厂平稳地进入发展期、成熟期,产量虽不高,质量却很好。

冰化雪融

1973年,经过3回搬迁,北影厂终于搬到位于北三环中路77号的位置,由山东雕塑大师田跃民创作的工农兵黄铜雕像开始成为北影厂的厂标。

北影厂于1975年拍摄故事片《海霞》。该片由谢铁骊编剧,钱江、陈怀皑、王好为联合执导,吴海燕、蔡明、赵联、田冲、陈强领衔主演。该片从拍摄到上映,一波三折,谢铁骊反复上书斡旋才得以过关,因此它可以看成是北影厂乃至中国电影从冰冻期开始复苏的信号。

《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8年摄制的电影,著名导演谢铁骊、陈怀皑执导;这部电影云集了张瑞芳、陈强、于是之、王铁成、张金玲、王心刚、葛存壮、项堃等著名电影演员参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担当解说,这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现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袖形象的电影,结束了几十年来革命领袖形象空白的历史。

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是王好为执导,由陈佩斯、陈强父子档联袂主演的喜剧片。李镇对《中国名牌》评论说,《瞧这一家子》是一部优秀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喜剧片,影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琐事,通过小人物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书写出人们对生活的挚爱。陈佩斯与陈强父子自此片开始,创造了系列喜剧的影坛神话。

同年的《小花》由唐国强、陈冲、刘晓庆主演,也是红透半边天,《妹妹找哥泪花流》等插曲更是流传至今。与此相似的还有1980年《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曲《驼铃》。

李镇特意向《中国名牌》提到了1980年北影厂拍摄的《神秘的大佛》,该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悬疑惊险动作片,这种类型在新中国的影坛上实属首创,该片情节曲折,富有观赏性,影片成本只有十几万元,在门票平均二毛五的时代,票房创收上亿元,堪称票房奇迹。刘晓庆藏在大佛耳朵里的镜头也一直让人啧啧称奇。

1982年北影厂拍摄的《骆驼祥子》无疑是一座丰碑。影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祥子作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力车夫,历经三起三落,最终没有摆脱被旧社会吞没的命运。影片由凌子风导演,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获奖无数。

斯琴高娃回忆说,化妆师曹梦玲认为虎妞应该是泼辣的大龄女光棍形象,而斯琴高娃长相漂亮,需要通过化妆适当丑化,于是有了片中长着两颗虎牙的虎妞。斯琴高娃的虎妞由此名垂影史。

走向市场

1985至1994年这十年,北影厂进入了一个探索期。

199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推出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此前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国产故事片的方式,改为制片厂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商谈。此举把各电影制片厂推向市场,它们需要自负盈亏。1994年,广电部出台了348号文件,确定中影公司每年引进“十部”大片的惯例,至此国产电影市场开始出现了好莱坞大片的身影。这些好莱坞大片的大举进入,对于习惯了制作“又红又专”特色,又或者是只专注于拍摄剧情片的国有制片厂们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更加凸显了他们制作能力的不足。

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1994年韩三平担任北影厂厂长,一干20年。他给北影厂刻下了三个标签:商业片、大片和中影。

事实证明韩三平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北影厂很快出品了《孔繁森》《荆柯刺秦王》《张思德》等片,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之路。《孔繁森》以3600万元的票房数字高居1996年国产片票房冠军,更在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上屡获表彰。

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在对《中国名牌》谈到他创作《孔繁森》时说:“我写《蒋筑英》采访60多人、笔记写20万字;我写孔繁森、牛玉儒、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写法官妈妈尚秀云,都尽可能地深入到人物曾经生活过的一线……即使写革命历史题材如《建国大业》《辛亥革命》《黄克功案件》,我也到生活中寻找历史遗迹,尽可能地去感知彼时的时代环境,找到创作的独特感觉。《孔繁森》的成功就是红色经典+商业化的成功。”

1997年春節刚过,韩三平将郁郁不得志的冯小刚叫进办公室,让他拍部喜剧。这部喜剧就是《甲方乙方》,600万元的投资成功取得了3300万元票房,在内地成功开创了贺岁档。

《甲方乙方》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即票房分账模式,为中国电影人谋求到更合理的利益分配。

《甲方乙方》取得成功的第二年,1999年2月12日,经中国国家经贸委批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八家单位组成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韩三平担任了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从此以后,北影厂进入“中影时代”。韩三平说:“北影厂作为一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制片资源或者说一种精神还是存在的。”

2007年,韩三平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从《无极》《投名状》《赤壁》到《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尹鸿曾评价韩三平的最大贡献是:“他赋予中影集团的这种经营模式的架构,使得这个最大的国有影业集团,有了真正朝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化。”

作为北影厂的继承者,中影集团更上一个台阶。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号称中国电影业的“航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文化传承

2016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7 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为中国电影,股票代码为600977。

无论对于中影集团还是中影股份,对北影厂的传承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谈到北影厂的历史地位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对《中国名牌》说,北影注重经典作品创作,关注现实,解放思想,对市场商业化也还很敏感。尤其是最喜欢它的经典作品《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北影是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巨大。

李镇对《中国名牌》分析道,说起北影厂作品的特点,要与中国其他的电影厂比较。相对于上影厂,北影厂的作品有磅礴气势,有阳刚之气,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北影的作品风格简洁、隽永、有力量感。相对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影的作品显得更有回味,有人文气息,更注重诗意化的表现。北影厂的作品在各种题材、类型当中,都表现出国家主流意识和主流美学的引领意识,很多作品宛如教科书一般,有不容置疑的示范意义,甚至仍令当代电影人仰视。

2016年,在中影股份上市之时,韩三平的继任者喇培康谈到目前的困境,就提到了“对于优秀的电影创作人才吸引力不够”这个问题,这也说明国有电影企业的改革之路仍旧漫长。可喜的是,更多年轻人已经加入到这个行业中,仅以隶属于中影集团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而言,管理层基本都是80后,大多数工作人员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

在内容上中影正在勇于创新,摈弃以往传统的“套路”化、模板化创作,适当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以及观众所感兴趣的内容,来创作观众真爱看的电影作品。

代表事件

1949年10月1日,北平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厂址设在西城区新街口的今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址内。

1956年,北影拍摄完成《祝福》。该片是共和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而且是首次尝试将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首次改编鲁迅作品。主演白杨据此达到其艺术成就的顶峰。

1958年北影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电影《风筝》,这是共和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也是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

1959年北影拍摄《青春之歌》和《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是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林家铺子》1983年在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奖。

1973年,北影搬到位于北三环中路77号的位置,由山东雕塑大师田跃民创作的工农兵黄铜雕像作为厂标。

1982年,北影拍摄《骆驼祥子》。影片由凌子风导演,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获奖无數。

1999年2月12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北影厂并入其中。

代表人物

田方:演员,代表作《英雄儿女》,1949年-1956年任北影厂厂长。

韩三平:1994年-2014年任北影厂厂长。

谢添:演员、导演,代表作《林家铺子》,百花奖最佳导演。

谢铁骊:编剧、导演,代表作《红楼梦》,金鸡奖最佳导演。

崔嵬:演员、导演,代表作《青春之歌》《红旗谱》《小兵张嘎》,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水华:导演,代表作《白毛女》《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

凌子风:导演,代表作《红旗谱》《骆驼祥子》,金鸡奖最佳导演。

于蓝:演员,代表作《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莫斯科国际影展影后,后成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

谢芳:演员,代表作《青春之歌》《早春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