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静待花开
2018-11-15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更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把国学传承与家庭教育结合古为今用,既是尝试,也是与时代接轨,更是向经典致敬。
上海市的黄浦区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有文庙、老城隍庙、上海老街、外滩等历史建筑物。为了让每个黄浦人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传承黄浦精神、黄浦文化,上海市黄浦区妇联与上海电力学院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在2016年联合打造了“正心笃志,崇尚弘毅”传统文化教育公益项目——上海黄浦区传统文化亲子教育公益项目,项目还得到了上海文庙管理处提供场地的支持。三年来,该项目已为黄浦区百余户家庭提供了家庭兴趣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的指引,真正让传统文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小家”到“大家”
涵涵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从项目初始就跟着妈妈一起参与,那时的涵涵刚刚迈入小学校门。回忆起第一次活动,涵涵至今记忆犹新——上课前要向先师致敬,向父母、志愿者老师和同学致谢,下课也要行下课礼。满满的仪式感让涵涵对传统文化特别好奇,回到家,涵涵很自觉地拿出课堂上发的《三字经》开始诵读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与了解,项目组要求家长和孩子坚持每天诵读10分钟;为了培养孩子们持之以恒的精神,项目组特地建立了微信群,每天晚上,志愿者老师都会密切关注微信群里播报动态,及时提醒没有播报的小朋友,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小朋友。渐渐地,孩子们都养成了每天诵读播报的良好习惯,甚至逢年过节都不忘诵读。
起初或许孩子未必能全然了解所读内容的意思,但是通过老师和父母的讲解,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字面背后的意义,读得多了,懂得多了,这些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相互帮助的美好典范也印刻在了孩子的心上。
某一天,涵涵回到家里特别沮丧地跟妈妈说:“妈妈你能不能给我2块钱?”“怎么了?”妈妈问。原来,那天涵涵公交卡里没钱了,坐公交车回家,身边怎么也找不出零钱,司机就没收他钱。涵涵觉得,坐车就得付车钱,不然不诚信呀!于是,涵涵跟妈妈拿着2块钱去车站找那辆车,一辆辆车子开过,都不是涵涵坐的那辆,天渐渐黑了,涵涵还是执意要等,妈妈好言相劝:“我们先回去吃饭吧,你坐的那辆775路跟其他的775路都是一个车队的,我们不一定要给到你坐的那辆车,我们只要投币给一辆775路车,就行了。你看可以吗?”涵涵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等到下一辆车来,涵涵跟司机说了缘由,投下了那两枚沉甸甸的硬币,司机叔叔给涵涵竖起了大拇指,涵涵终于露出了笑容,如释重负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一次,妈妈去接涵涵放学,在校门外跟其他家长聊起涵涵的课余生活,不经意间提到了参加上海黄浦区传统文化亲子教育公益项目的点滴,还给家长们展示了活动照片。家长们听了都特别心动:“那么好的活动,我们也要参加,怎么报名?”这次的无心插柳,让涵涵成了班里的传统文化小使者,之后项目组有什么活动,他都会跟同学们说,同学有空就跟他一起报名参加。现在有三五个同学已经成了该项目的铁杆粉丝,每次活动都积极参与。孩子们在学校,如果课堂里讲到唐诗宋词,遇到自己会的就积极举手发言,遇到新的内容就学得特别认真。
从参与者到志愿者
思思和妈妈是2017年开始参加上海黄浦区传统文化亲子教育公益项目活动的,当年的活动加入了“走读”形式,配合时令节日,走出去,实地感受传统文化,那时思思刚上初中预备班,对项目组举办的活动相当感兴趣——
走进文庙,体验传统开笔礼
活动当天,思思穿上了传统、整洁的汉服走进文庙,体验了隆重的“破蒙”之礼:通过自正、互正、师正衣冠,思思懂得了仪容必须“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的道理;经历了老师为自己“朱砂开智”,思思感觉自己被开了“天眼”,立志以后要好读书、读好书;思思在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下,书写“人”字,知道了要堂堂正正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寻找《清明上河图 》中的密钥
思思和妈妈在世博会期间就看过《清明上河图 》,但这次的体验完全不同——主講老师特别用心,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画简要介绍了这幅巨作,并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相关知识的答题卡,让大家带着问题去看画:北宋有卖西瓜吗?为什么院子里会有小孩在玩?这个人有长长的袖子,为什么要这样穿?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他想表达什么?……
思思发现,带着问题去看《清明上河图》,自己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幅名画,还有千年以前的老百姓到底是怎样生活的,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还有千年以前中国领先世界的“黑科技”,还有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城市规划……
一次次的传统文化体验,让思思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同学们见到文言文都一个脑袋两个大,但她却乐意静静琢磨、细细体会;已有古筝一技傍身的思思,在选择第二门乐器时,依旧在传统的民族乐器里挑选,最终选择了柳琴;新春佳节,思思会自己设计窗花图案,跟爸爸妈妈一起剪窗花、贴窗花;同学聚会,大家正想着要玩些什么,思思提议玩“飞花令”,一回生两回熟,同学们也跟着思思慢慢喜欢上了古诗词。
今年,思思升初一,繁忙的学业让思思不得不放弃参加活动,但是爱好传统文化的那颗心依旧火热,她跟妈妈说:“妈妈,你去项目组当志愿者吧,帮助别人的同时,有好玩的活动,回来你也可以跟我说,跟我一起玩呀!”
这不,今年思思妈就成了项目组里唯一一位家庭志愿者,帮着主办方联系统计参与人员情况,帮忙整理服装,帮忙协调各种突发情况。妈妈的忙碌,女儿看在眼里;妈妈的热于助人,女儿也不知不觉地学着。年末了,同学互评,孩子们对思思的评价里就有一条“平时热于助人”。妈妈看了,问思思:“你都怎么帮助同学啦?”思思也是一脸茫然:“我也不清楚,我就做了我觉得应该做的呀!”
从传统走向世界
译婵今年升预备班,参加上海黄浦区传统文化亲子教育公益项目已经两个年头了。每次参加活动,总是爸爸或妈妈陪伴左右。問起译婵妈妈:“你们都是白领,工作特别忙,怎么不让祖辈带去参加?”译婵妈妈说:“这种亲子活动还是需要爸爸妈妈一起参与进来,祖辈带孩子,一般就是注重孩子的安全问题,不会特别在意活动内容本身。主办方搞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都特别好,请来的都是业界专家,讲授的知识我们自己都未必了解,带孩子来参与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学习,我们学了之后还能把这些知识延伸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非常有意义。”
走读外滩,万国建筑里寻找传统元素
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那里矗立着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译婵和爸爸妈妈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其间,体味着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迥异风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旧址具有典型的“中国风”,它的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这些元素寓意着神圣、富贵与吉祥;新天安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建筑,空灵、纤瘦、高耸、尖峭,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 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堂”;协进大楼由新马海洋行设计,上下、左右均分成三段,属于立面风格即对称风格,整体比例适当……
有了这次与经典建筑亲密接触的经历,译婵和爸爸妈妈看建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外表,见到古建筑或是经典园林,他们会细细研究建筑的风格、历史、文化……当传统文化走入生活,它便成了父母与孩子亲子互动的绝佳话题,不是吗?
学做昆曲小达人
今年,项目组的活动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于是,让孩子们走近昆曲成了项目组的活动之一。
活动当日,京、昆小生扮演者邱育华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暖场小游戏,请小朋友上台模仿老师的指令动作,台上的孩子沉浸于角色表演中,台下的孩子们也看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昆曲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
活跃气氛后,邱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昆曲的文化历史,从老生、小生、净、旦等角色一一展开,还专门邀请了瑶美华章的戏曲表演家吴老师为孩子现场演绎,同时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上台跟着老师学习如何做上船、划船、上马、下马等戏剧动作,切身体验唱戏的感觉。
译婵对昆曲的认识从无到有,再到心生向往,当老师提出谁想试试昆曲《贵妃醉酒》的扮相时,她大胆地举手尝试,穿上光彩绚丽的戏服,戴上珠光璀璨的凤冠,再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一位美丽绝伦的杨贵妃便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译婵穿着戏服再次上台体验昆曲的唱念做打,唯美的演绎不仅受到了同伴们的啧啧称赞,还吸引了许多国外友人驻足观赏,还多次被邀请合影留念,不知不觉间,昆曲这一传统文化就被弘扬到了海外。
在一次次参加项目组活动的过程中,译婵的自信心一点点在增强,尤其是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那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前不久,译婵参加了一次“小小践行家”的小记者采访活动,拜访了芬兰驻沪总领事官邸,采访了芬兰驻沪总领事万伯阳先生,并在文化交流中表演了古筝独奏,摇身一变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三年的时光,项目组的活动设计从最初的“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活动”延伸到了非遗文化,丰富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活动的招募方式从最初的街道宣传拓展到了依托公众平台进行线上招募,吸引了更多活跃在线上的白领家庭;项目组的活动理念从最初的重点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到让传统文化走入家庭,不仅重视孩子的“早教育”,还重视家长的“再教育”,让传统文化可以在家庭中成为话题,甚至在家庭与家庭的交流中得到升华。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就如项目方所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孩子和家长喜爱的形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让他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生活,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