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贼和骗子心中的爱
2018-11-15鬼脚七
鬼脚七
比血缘更重要的是情的羁绊
今年,戛纳电影节,是枝裕和的新片《小偷家族》不负众望地拿到金棕榈奖,这不仅为日本电影拿到第五座金棕榈奖杯,也为导演本人确立了在世界影坛的重要地位。随着影片登录国内院线,是枝裕和这位当今日本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也终于走出资深影迷的狭小圈子,在普通观众面前展现魅力。
对于熟悉是枝裕和风格的观众来说,《小偷家族》非常明显地继承了他以往电影关注家庭内部结构的主题和清淡风格。影片围绕着一个以犯罪为生的底层日本“家庭”展开:家中的父亲阿治在工地打工,业余时间带着儿子翔太出入超市和便利店,在默契的配合下“采购”一家人需要的各种商品;妻子信代在洗衣店工作,时不时将顾客遗留在衣兜里的物品据为己有;妻子的妹妹亚纪年轻貌美,靠在风俗店贩卖青春为生;全家的家长奶奶,看起来和蔼可亲,可随着剧情展开,我们也能看到她并不太光彩的养老金来源。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多多少少都是犯罪者,他们在日本社会的角落里安安静静地生活着。在外面工作时,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的边缘人,但是关起门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是枝裕和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他们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姐妹间的斗嘴、奶奶的唠叨、叛逆期少年的坏脾气,一切看上去都和一个普通的家庭一样。但是与这种和睦相反的是,这一家五口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所谓“家庭”,只不过是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可怜人抱团取暖而已。
整个《小偷家族》的趣味正在于此。是枝裕和不紧不慢地为我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这些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在冰冷的世间,组成了一个“家庭”,维系他们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相互之间的牵绊。正如影片中信代所说,“家人是不能选择的,但是自己选择的反而更牢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顺理成章地留下了因为被父母虐待而离家出走的小女孩由纪,因为“是她选择了我们”。
但是《小偷家族》并不是要给我们讲一个温情脉脉的亲情故事,表面的和睦也并不能抹杀这个家庭内部隐藏的重重暗流。阿治当初救了翔太,不过是因为翔太恰好在他准备偷东西的那辆车里;奶奶收留亚纪,也只是因为从亚纪父母那里按月拿到了赡养费;阿治和信代因为合谋杀人而被迫逃亡,他们一直觊觎奶奶的养老金,奶奶心知肚明却也放任不管,因为她知道自己难免一死,而最后的天伦之乐却是买不到的。
随着情节波澜不惊地推进,是枝裕和一点点展示的是在这个温馨表面下的苍凉,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活,他们想要钱,想要陪伴,想要被爱,想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因此他们才选择在这个虚构的家庭中扮演其中一员,在这种永远没有矛盾的亲情关系中活下去。
然而,正如《小偷家族》不是在讲述亲情童话一样,影片也并不是要批评人性的虚伪。是枝裕和在这里非常精确地触及了人本身的复杂性,信代所说维系家人靠“牵绊”,而亚纪则直言不讳地讲出,把大家捆在一起的是“金钱”。但是无论人和人之间存在的究竟是什么,在一个无所依靠的世界里,“有联系”永远比无人过问好得多。
这正是影片最让人痛彻心扉的一点,你以为他们之间是无私的爱,但是不是,那都是有目的的利用;而当你即便知道一切都是谎言和欺瞒,却也无法责怪他们任何一个,因为在这些谎言背后,隐藏的是那些卑微、渺小而荒唐的爱。
奶奶在海边对着远处的一家人低声道谢;信代为了保护由纪而选择放弃了工作;阿治为了让翔太死心而坦白,一家人在他被抓后曾决定放弃他逃跑;翔太在公交车上最终叫出口的“爸爸”……所有这些,在影片由温情转向残酷之后,又再次转回到对人与人情感的关注上来。
对于这个在自我麻醉当中享受着难得温暖的家庭来说,真相究竟是如何还重要吗?我们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都知道片中的人物各自都有不堪的秘密却宁愿视而不见,他们彼此之间也以一种不说出口的默契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脆弱的共生关系。毕竟,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小偷家族》在这里展示出它本身温情外衣下的反思一面:在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仍然有大量的人靠着鸡鸣狗盗的小动作勉强度日,而比这种贫穷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此无所作为——影片的结尾,随着翔太被警察抓住,这个家庭最终分崩离析,入狱的入狱,流浪的流浪,翔太和由纪也被送回他们各自的家庭——那种虽然有血缘,但是没有爱的家庭。
这样对他们来说是好的结局吗?影片不置可否。公平和正义无疑是社会运行的准则,但是在极端的个体身上,他们是否一样会因此得到幸福呢?还是说,与其活在冰冷残酷的“正常世界”里,还不如活在充满欺骗和谎言的“小偷家族”中更好?
是枝裕和:我不关心人类
是枝裕和1964年出生于东京,就读于名校早稻田大学。从1995年长片处女作《幻之光》开始,20多年间,是枝裕和拍摄了超过15部作品,对于一个文艺片导演来说,这样的速度相当可观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是枝裕和仿佛都刻意地保持着同样的对于家庭关注和拒绝戏剧化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枝裕和正是那种“一辈子都在拍一部电影”的导演。
重复,却永远不雷同,是枝裕和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从不同角度透析了日本人和日本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面对的各种困境,以及在这些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2004年,是枝裕和拍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无人知晓》,这部影片如今最为人所知的是它诞生了日本电影史上至今为止唯一一个戛纳电影节影帝,同时也是戛纳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14岁的柳乐优弥。除了年轻演员的耀眼表演,这部影片也是是枝裕和风格成熟的起点。影片讲述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在母亲突然离家之后,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故事。残酷的生活现实和画面上干净美好的明亮色彩成为影片中最大的反差和矛盾,孩子们面对艰难的生活、面对死亡、面对未来,永远都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一切都太过遥远和不真实,他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先把今天过下去。
和《小偷家族》一样,《无人知晓》中也存在非常模糊的道德表现,抛弃孩子的母亲无疑是“坏人”,但是在为数不多的镜头中,她温柔善良得像一个模范妈妈。抛弃孩子纵然是最大的自私,但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难道不也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吗?是枝裕和始终避免对于任何人物作出评价和判断,而仅仅展示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作出的选择。
2013年的《如父如子》则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是枝裕和拒绝一切戏剧化倾向的风格。影片中的两个家庭突然发现因为多年前的一个小失误,导致他们的孩子被搞错了。这种在国产电视剧当中常见的狗血情节到了是枝裕和这里,既没有撕心裂肺的震惊,也没有痛哭流涕的分别,影片冷静地讲述了两个孩子回到各自“血缘”上的父母身边之后的生活状态。影片的主题显然一直延续到了《小偷家族》当中:血缘重要,还是一起成长、生活的牵绊重要?
是枝裕和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这样因为各种缘故存在着隔阂和错位的普通家庭,他们一边要接受生活的變故,一边要继续生活下去。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奇迹降临和大彻大悟,更多时候,我们只是默然地承受一切、默然地咀嚼痛苦、默然地经历一天又一天。
在《小偷家族》拿下了金棕榈之后,是枝裕和对来自日本政府的表彰一一拒绝,并且表示,因为整个社会都被收入掌权者的“宏大叙事”当中,而他选择与这种叙事保持距离。因此,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时代变迁,看不到社会风情,也看不到能够上升到全人类的情感价值,一切的故事都围绕在几个人身边,一切的情感都如此毫无波澜、细水长流。或许,是枝裕和的这种风格,冥冥之中正应和了海子的名句:“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