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监理30年创新发展之路及前景
2018-11-15淡泊明
文/淡泊明
携程信息大厦项目
建设监理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构成的技术密集智能型组织,它在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提出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经历了准备期(1988年)、试点期(1989~1992年)、稳步发展期(1993~1995年)以及全面推广时期(1996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工程基建投资规模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在我国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下,工程监理行业正在努力研究: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这将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规模和布局,进而影响工程监理行业服务领域和市场布局的变化;二是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将会增强监理行业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全新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并且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改变;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将会促进工程监理企业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四是正在着力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这将推动工程监理行业拓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五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会加快工程监理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新的经济形势、改革政策和市场环境,无疑给监理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1988年起,我国初步形成新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格局和框架,随之兴起的监理业在队伍建设、建章立制、业务实践等方面均创佳绩。今后,我国工程监理将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考虑我国特点,大部分监理企业向专业化及其旁站监理发展;二是与国际接轨,一部分监理企业有条件向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推动我国监理事业向新的高度和高的水平发展。
二、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一)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不到位
在施工工程中对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理,有利于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对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施工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专业化的技能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监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建设工程监理流于形式
有效的建设工程监理,应当十分注重监理工作的细致化和深入化,可是在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由于很多企业对于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缺乏清醒深入的认识,仅仅将这项工作停留在施工阶段的监理上,致使工程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服务不够深入的现象存在。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完善的工程监理法律法规,可以为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规范化的法律保障,促使监理企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建设工程监理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旧十分欠缺,对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要想实现建设工程的长效发展,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势在必行的。
三、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方向
(一)监管结合,促进管理型企业的形成
在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的过程中,采用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节约以及生产成本的控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长期的实践研究表明,监管结合方式的采用,可以有效地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工作流于形式,给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样也有利于管理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逐步取消强制监理与定价制度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推行之初,由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而采用了强制监理和定价制度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压力。然而,随着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强制监理与定价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因此,逐步取消强制监理与定价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建设工程监理的力度,促使企业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但是在逐步取消强制监理和定价制度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企业的大局为重,引进合格的专业性人才,为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丰厚的待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工程监理行业需要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工程监理行业的改革、创新与转型主抓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相关的政策向导,二是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政府相关的政策应当落实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和企业政策,其中经济政策方面应当关注供给侧改革、自贸区和“一带一路”;行业政策方面应当关注行业角色、法律地位和服务范围;企业政策应当关注混合所有制和资本运营。
1.满足市场需求
监理行业所面临的国家市场需求方面现处于瓶颈期,“管监结合”的道路有待向成熟化演进,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构建咨询服务的能力是现在监理行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产业策划与盈利模式的设置,包括产业研究、商业策划、资本运作、项目策划与立项;二是项目落地与有效实施的管理能力;三是项目运营的目标管理。
2.挖掘潜在市场
关于发现、挖掘市场潜在的需求方面。发现、梳理和研究变化是发现与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一是关于工程建设的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对工程管理的新需求;二是工程建设模式的变化带来的对工程管理的新需求;三是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处理技术的运用带来对工程管理的新需求。
3.引领市场需求
我国监理行业虽然发展平稳,逐渐走向成熟,但在构建创新能力,创新引领需求方面比较弱。创新能力是一个行业、企业乃至个人不可缺乏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如何能够与国际化接轨,展现中国特色监理制度是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
①价值创新
项目管理的全寿命期分为不同的阶段,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和监测,为工程注入生命机制,每一个器官和机体也同样得到有效反馈,建立系统反馈机制。
②模式创新
采用平台化监管,采用互联网及全新科技创新技术进行咨询服务,有效、高效利用互联网+智能化科技实行监理工作。这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引领工程管理新需求的驱动力。
(四)“五化”服务发展
1.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多元化
监理行业逐渐步入项目管理全寿命周期后,其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必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市场各方的主体都是监理服务的对象,分别提供不同专业,不同深度的服务。比如对于传统的监理业务,要满足发挥建筑师为主导作用的改革要求,受建筑师委托提供现场监督和咨询服务;再如推动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监理企业开展质量安全巡查等。针对服务内容的多元化,监理企业向施工阶段监理的上下游扩展服务领域,提供产业资讯、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现场监督等多样化的“菜单式”咨询服务。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T、PPP项目农业化、旅游化、扶贫赈灾建设化)。
晨越建管集团成立于2004年8月,是中国第一批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进入多样化“菜单式”咨询服务,分别涵盖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咨询服务。
2.服务视野与服务能力一体化
深远的服务视野是监理企业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和内容最重要的指标,它是构建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前瞻性要素。深远的服务视野,不仅要站在工程建设的全寿命期,还要从科技创新、国家政策调整的角度考量需求、引领需求,进行能力建设,既要求纵向,也要求横向。纵向是进行产业咨询和盈利模式的开发与构建,横向是跨行业和跨地域的合作共赢模式的开发与构建。
晨越建管集团就在这两条道路中摸索前进着、服务着。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视角进行有效的产业策划与盈利模式构建。因此信息化、平台化、大数据等新的科技领域是必备的技术与资源基础。
3.服务资源与服务模式的平台化
监理企业的服务进入工程建设管理的高端咨询与一体化领域,必然需要具备高效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不仅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而且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工程建设各方的资源库和着眼全寿命期的服务模式和顶尖平台。
晨越建管集团以建筑蚂蚁网服务、BIM技术服务、专业领域工程管理服务、通用领域工程管理服务为主营业务,业务涵盖项目策划、投融资管理、投资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运维等全过程工程咨询;涉及行业包括核电、航空航天、国防工程、轨道交通、能源、环保、水利水电、道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
优质的服务资源,超高科技的服务化平台都是走在创新道路的前端,通过新信息化技术、大数据资源库、平台化操作构成了咨询服务价值的基础。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低端转化为高端乃至超端,从随从转化成组织者和主导者。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咨询服务与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需求全面对接。
4.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智能化
工程管理服务资源与服务模式的平台化,必然需要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的智能化,一是“7个方面客户”服务,分别为政府、投资、建设、设计、施工、运营和监管。二是推动监测工程理念落地并实施,促使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着重针对新环境、新型结构及隐蔽结构物进行感应器的布设、感应器二度开发与及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创新建设,对结构物的安全稳定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建立相应的警报系统。同时为相关设计理论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实测基础数据。
5.服务市场与服务标准的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落地。工程管理的市场拓展以及管理能力、方法不断提升的目标也需要与其同步,实现国际化,服务的标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与操作模式同样需要走向国际化。随着在国际工程管理市场占有率的不断上升,以及编制的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适应性,逐步实现国际化。
虽然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实践证明,监理企业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正视建设工程监理上面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实现监理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监理企业以及建设单位都应当明确树立监督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同时监理企业应当不断创新监理的方式方法,采用新型的监管结合的方式,不断促进管理型企业的形成,才能够实现监理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