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
2018-11-15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胡翊群
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胡翊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
健康中国2020、2030战略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医学教育体系必须以现代科技发展为支撑,并适应医学学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此,教育部提出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进一步夯实当前医学教育质量;“基础医学拔尖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学术大师;“新医科”建设构建未来医学教育新体系。
“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一、“新医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自动化为目标,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高分辨影像学诊断以及生物新材料等快速发展[1];精准医学、分子医学、转化医学登上历史舞台[2- 3],由此引发医疗方式和医疗行为的改变。通过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引领医学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才能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此契机之下,从教育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以及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新医科”内涵建设思考,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医学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新医科”建设的内涵
“新医科”顺应了科技进步、产业变革、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是现有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升级版,探索不断变化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将传统医学教育与更多的新兴和前沿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升级完善为更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建设需求、引领全球医学创新的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新形式(见图1)。
图1 “新医科”的内涵
1.树立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新医科”教育“新理念”。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基于健康中国新战略、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医学教育的改革需要明确新目标、树立新理念。“新医科”建设要紧扣新时期医学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既注重对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培养体系的升级,又要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医学教育,培养卓越科技型医生。
2.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新结构”。随着医疗技术和医学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未来医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上海交通大学自2002年起就开始探索“4+4”项目,尝试在理工科学习背景下开展医学教育;各院校的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方向教育,也都增加了数理、生物、大数据等课程的比重。但是,国内医学院校均未开设多学科交叉课程。通过“新医科”建设可以主动设置和发展新兴医学专业,并推动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人文、医学专业、理工基础、前沿科技,以及交叉学科等课程有机结合的医学专业“新结构”。
3.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主要采取院校教育加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方式。在“新医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医教协同”的基础上,引入“医教产研协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项目平台,开发创新型临床及医学科研实践基地,培养精医学、懂科技、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
4.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医科”教育“新质量”。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医学教育应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加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打造“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国医学教育国际竞争力。
5.建立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新体系”。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进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也要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为目标,建立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新体系”,包括优化培养制度、更新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育等,以引领全球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三、“新医科”建设的实施路径
作为全新的教育体系,实施“新医科”建设,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新医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对新医科建设进行重点支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顶层设计和引导,在跨学科组织结构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医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新医科”建设需要全国各医学院校群策群力。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落实“四新”建设,但至今尚无“新医科”建设的理论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四新”建设政策,率先启动“新医科”内涵建设规划,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并计划通过召开医学教育战略研讨会的方式,寻求行业共识,为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3.“新医科”建设需要综合性院校发挥多学科联动优势。综合性高校在多学科联动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协调把控等方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新兴技术行业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医教产研的协同发展,让医学汲取不同学科领域的营养,赋予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基础、高超的医疗技能、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广阔的全球视野以及引领科技发展的创造力,构建一个医、文、工、理协同共建的中国特色“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
4.“新医科”建设需要建立师资发展评价新机制。多学科联动必定涉及跨学科组织机构建设和跨平台师资配置问题,因此,院校在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打通政策壁垒,建立跨平台师资合作机制,鼓励多学科、多领域优秀教师和行业高端人才合作授课;如何组织教师相互学习,互助培训;如何建立符合“新医科”特点的人事考核和激励机制,并积极探索高校教师和行业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保持跨学科教学团队的质量稳定和学术活力。
四、展 望
健康中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紧密结合的,这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不断改革医学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是新时期中国医学教育的目标,也是“新医科”建设的努力方向。通过把握人才核心素养、推动“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发展模式”的“新医科”建设,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又精通医学知识和科技运用的卓越医学人才,主动承担起推动健康中国和医学发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