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多模态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2018-11-15黄艺生林小妹池金金

癌症进展 2018年11期
关键词:瘤体肾癌肾脏

黄艺生,林小妹,池金金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福州3500250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占所有肾脏肿瘤的3%~7%[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一般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2~3)。RO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为体检时偶然发现。RO与肾嫌色细胞癌之间的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较为困难,且其在组织学形态上与肾嫌色细胞癌、富含嗜酸细胞的透明细胞癌鉴别困难,在临床上常常会被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因此,准确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对指导RO手术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RO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资料及诊疗情况,旨在为RO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于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就诊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RO患者23例,共24个病灶,其中1例患者左肾有2个病灶。23例RO患者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36~71岁,平均(54.65±10.68)岁;病灶位置:左肾15个,右肾9个;确诊方式:于体检时发现21例,因腹部肿物就诊时发现1例,因血尿就诊时发现1例;检查方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17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检查1例,CT+MR检查3例,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检查1例,CT+MR+PET/CT检查1例。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 PHⅠLⅠPS 64排或256层螺旋CT以及相配套的高压注射器,进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s,扫描层厚5.0 mm,重建层厚1.0 mm,经右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00 mgⅠ/ml),对比剂总量60~80 ml,注射流率为3 ml/s,对比剂注射后24、55、180 s分别行皮髓质期、实质期、排泄期扫描。

MR检查采用西门子Skyra 3.0T MR成像系统或西门子Trio 3.0T MR成像系统。轴位T2W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450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120 ms,矩阵 320×320,视野(field of view,FOV)380 mm×380 mm,层厚3 mm,层间距0.3 mm;轴位T2WⅠ-FS:TR 4500 ms,TE 80 ms,矩阵320×256,FOV 380 mm×380 mm,层厚3 mm,层间距0.3 mm;轴位DWⅠ:TR 4000 ms,TE 73 ms,矩阵192×144,FOV 380 mm×380 mm,层厚3 mm,层间距0.3 mm,b值分别为0、50、800 s/mm2;轴位T1WⅠVibe序列:TR 3 ms,TE 1.25 ms,矩阵320×256,FOV 380 mm×380 mm,层厚2.5 mm,翻转角度9°。平扫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0.2 ml/kg,注射流率为2 ml/s,对比剂注射后行多期增强扫描。

PET/CT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Light Speed PET/CT,静脉注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0.11 mCi/kg,平静休息45~60 min后,行全身PET/CT检查。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mAs,扫描层厚5.0 mm,重建层厚1.25 mm,18F-FDG PET、CT和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行多轴位、冠状面、矢状面扫描。

1.3 影像分析

由2名工作10年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对患者的CT、MR及PET/CT影像资料进行综合阅片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生长方式、密度、MR各扫描序列病灶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表现以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观察病灶有无瘢痕、钙化、出血、囊变等特征,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

1.4 病理分析

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大体、镜下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肿瘤的病理表现,并总结其病理学特征。

2 结果

2.1 CT影像表现

23例RO患者中,有22例患者行CT检查,共检出23个病灶,肿瘤多数呈类圆形或团块状,瘤体体积最大为13.4 cm×12.0 cm×8.7 cm,最小为2 cm×2 cm×2.2 cm。平扫CT值为21~48 HU,皮髓质期CT值为61~136 HU,实质期CT值为68~120 HU,排泄期CT值为46~100 HU。其中肿瘤边界清楚者17例,肿瘤边界不清楚或欠清楚者6例;肿瘤密度方面,低密度者13例,密度不均匀者9例,高密度者1例。有8个瘤体生长突出肾轮廓外,1个瘤体邻近肾动脉呈受压推移改变,1例患者见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多发小淋巴结影。22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有21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所有瘤体均显示不均匀强化,部分瘤体内可见钙化灶、小斑片状或囊性坏死区(图1)。22例患者均考虑肾脏恶性肿瘤。

2.2 MR影像表现

23例RO患者中,有5例患者行MR检查,肿瘤呈类圆形或结节状,瘤体体积最大为6.1 cm×5.1 cm×4.7 cm,最小为2.4 cm×2 cm×1.9 cm;2例患者的瘤体生长突出于肾轮廓外,1例患者的病灶突向肾盂内生长;肿瘤边界清楚者4例,肿瘤边界不清楚者1例;5例病灶信号都不均匀,其中1例病灶内有囊性分隔,1例病灶内有出血。T2WⅠ及T2WⅠ-FS呈高低混杂信号,T1WⅠ以低信号为主,DWⅠ呈高信号4例,DWⅠ呈等低信号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程度均有退出(图2)。5例患者中,1例考虑RO,4例考虑肾脏恶性肿瘤。

图1 52岁女性RO患者的CT图像

图2 62岁男性RO患者的MR图像

2.3 PET/CT影像表现

23例RO患者中,有2例患者行PET/CT检查,肿瘤均发生于肾实质,肿瘤生长均突出肾脏轮廓,瘤体体积分别约为4.6 cm×4.5 cm×4.5 cm、2.1 cm×2 cm×2 cm。2例患者的肿瘤边界均清楚,1例呈混杂密度。平扫CT值为21~66 HU。1例患者的PET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延迟显像可见放射性浓聚,SUVmax为4.3(图3);另1例患者的PET可见少许放射性浓聚,延迟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2例患者均考虑肾脏恶性肿瘤。

图3 63岁男性典型RO患者的PET/CT图像

2.4 手术方法及所见

23例RO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9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患者行开放手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14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其中9例患者行开放手术,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瘤体体积最大为10 cm×7 cm×6.5 cm,切面多呈灰褐色或灰黄色,10个肿物切面中央可见灰白色瘢痕,质地大多中等。24个瘤体中,20个瘤体与肾脏周围组织边界清楚,4个瘤体与肾脏周围组织边界欠清;2个瘤体呈浸润性生长,侵及肾包膜,肾盂及输尿管断端未见侵犯。19例患者先行肿瘤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后决定手术,其中冰冻病理提示肾癌者10例,医师最终决定行肾癌根治术8例,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冰冻病理提示RO者9例,医师最终决定行肾癌根治术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

2.5 病理检查结果

24个瘤体的切除组织标本均进行病理检查,均证实为RO。常规病理切片大体观:其中1例考虑杂交性嗜酸细胞腺瘤,部分向神经内分泌分化(Syn阳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不明,不能排除低度恶性可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面,以Ki-67、Ksp-Caclherin、EMA、CD117和CKL肿瘤细胞核阳性率较高,24个瘤体检测的抗体阳性标志物及其阳性率分别为:Ki-67,24/24(100%);Ksp-Caclherin,7/7(100%);EMA,3/3(100%);CD117,12/14(86%);CKL,9/10(90%);CD10,11/22(50%);E-Ca,4/5(80%);CK7,5/22(23%);RCC,2/19(11%);TFE-3,1/10(10%);Pax-2,2/2(100%);p53,2/2(100%);RLL,1/1(100%);CD56,1/1(100%);Syn,1/2(50%);CK,1/4(25%);CKH,1/9(11%)。

3 讨论

3.1 RO的临床特征

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RO的主要方式,由于RO与肾癌、血管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较困难[2-7],使得外科医师术前决定手术方案时常常感到困惑。因此,如果能在术前明确诊断,RO患者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RO的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本组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65±10.68)岁,男女比例为11∶12。RO一般呈单侧发病,但也常有双侧发病的病例报道。在临床表现方面,RO大多无明显症状,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因血尿、腰痛、腹部肿物而就诊,本组患者中仅有1例因腹部肿物而就诊,1例因血尿而就诊;体格检查时,本组患者无肾区叩击痛等阳性体征。

3.2 RO的影像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CT、MR等设备的应用,RO的检出率逐年提升,尤其是小病灶检出率的提升。本组患者的瘤体体积最大为13.4 cm×12.0 cm×8.7 cm,最小为2.1 cm×2.0 cm×2.2 cm。CT平扫RO一般呈较均匀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且延迟期可见对比剂廓清。本组23例RO患者中,22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21例患者的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对比剂有退出。有研究认为,RO中央有纤维瘢痕形成,若CT扫描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和轮辐状强化,可提示RO的诊断[8]。但也有研究认为该结论并不可靠,轮辐状强化和中央星状瘢痕也是肾脏嫌色细胞癌的表现之一[9]。MR扫描RO在T2WⅠ大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在T1WⅠ以低信号为主,DWⅠ多数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程度均有退出。有研究者认为,RO“节段性强化逆转”是RO的重要特征,可与肾癌相鉴别[10]。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此征象,其中1例诊断为RO,另外1例诊断为肾癌。23例RO患者中,有2例患者行PET/CT检查,该2例患者除了具备CT的特征外,PET均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延迟显像1例可见放射性浓聚,SUVmax为4.3。肾癌在PET/CT影像上多呈高代谢,而RO的PET显像一般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

3.3 手术及病理学表现

肾脏肿瘤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肾肿瘤剜除术、部分肾脏切除术、肾癌根治术。外科医师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来决定手术方案,必要时术中取活检以再次根据冰冻病理结果调整手术方案。RO的诊断难点不只在于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其影像学表现也难以鉴别,甚至冰冻病理检查时也无法确诊。RO是一种起源于肾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组织形态学上多表现为外观呈灰褐色或棕褐色,无明显包膜,界限大多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以Ki-67、Ksp-Caclherin、EMA、CD117和CKL肿瘤细胞核阳性率较高。RO与嫌色性肾细胞癌共同起源于集合管的闰细胞,二者关系密切,免疫表达上有重叠不易鉴别,当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难以鉴别肾嫌色细胞癌和RO时,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11]。

3.4 鉴别诊断

RO主要需与肾脏其他肿瘤性病变相鉴别。①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它的包膜通常不完整,密度多不均匀,边界欠清晰,出血、坏死及囊变多见,增强扫描呈速升速降型[12-14]。②肾嫌色细胞癌:T2WⅠ脂肪抑制多以低信号为主,可有出血、坏死,偶见“星芒状”中央瘢痕,相对乏血供,增强皮质期均匀轻度强化,髓质期持续中度强化,延迟期廓清呈低信号,各期强化程度较RO低[15-16]。③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多样,无包膜,边界较清,囊变、坏死少见,当肿块含成熟脂肪组织时,T2WⅠ抑脂序列信号减低明显,多呈高低混杂信号,T1WⅠ反相位成熟脂肪与肿瘤组织交界区可出现勾边效应,强化形式与血管、平滑肌、脂肪含量比例有关,各成分含量不同,强化程度不同,分界较清晰[17]。

综上所述,RO为肾皮质少见良性肿瘤,好发于50~70岁男性,CT、MRⅠ及PET/CT表现为边界清,密度低。当CT和MR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MR延迟扫描病灶强化有退出,PET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且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时,RO是可供考虑的鉴别诊断之一。

猜你喜欢

瘤体肾癌肾脏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肾脏衰老与老年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CT与高频超声对不同瘤体直径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诊断价值分析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