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
2018-11-15魏志宽
魏志宽
河北美术学院
大学生作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担负着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深入进行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大学生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春风润雨的日常教育形式,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教育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从伦理道德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的是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在维系,学校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从而来协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按照主流意识的道德标准遵循社会秩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受教育者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其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培养时,就应该以基本的行为习惯为教育起点。因为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造就了他们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使他们养成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们目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者,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大学生群体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虽然整体的素质是好的,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的同学具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若任由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发展下去,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各科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应该是中小学生德育的范畴,而在大学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较高层次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忽略了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从当前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严重影响着大学各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他们未来走上社会的前景也令人担忧。因此,高校要至上而下提高认识,要强化思政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对大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用制度化和系统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学风学识上做到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提高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素质。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倒学高为师,更要在日常的行为中做到身正为范。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能仅仅只强调学生,更要用制度化和激励机制约束教师的行为总则。
3.完善大学生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完善大学生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对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探索建立“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结合操行、量化考核及家校共育机制等的考核,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这种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考核,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落实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全社会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定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三、结语
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单方面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我国改革事业的继承者,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知识型人才,对于构建未来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问题,是一个持之以恒需要各方助力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