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11-15犹永梅
犹永梅
贵州省瓮安第九中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办法和相关措施。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教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表达的机会,因势利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创设这种氛围,既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不自不觉中积累了知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包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一系列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常把自己看电视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报纸上的新闻传给学生。校园里每天发生的新鲜事。问学生怎么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都让学生评评。如,今天某同学有何变化,对此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阅读。处处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学生在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困难,理解偏题。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可从写作背景来析主人公的心理。重视特定情景的引导。我在教鲁迅《故乡》一文。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教学后又写读后感,让学生将两读后感进行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成功。大多数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前后两篇感受截然不同。学生知道预习时没有找到阅读的方法,没有读懂文意。前一篇感受肤浅,后一篇感悟深刻。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心声》,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对现在的教育有针对性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的程老师优缺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预习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注重教学层次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进行情感阅读、对比阅读、联想阅读等。
情感阅读,我们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篇,朱自清的《背影》体现父子情感,文章的最后写到父亲的最后一次来信,“举箸不便,惟膀子疼痛,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会产生共鸣的。
对比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故乡》两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感言,鲁迅不愧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当时的社会,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打破封建观念,冲破束缚,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他是一代文豪,是文学巨匠。学生能有这样的感言。是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理解较为透彻。这不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了吗?
联想阅读,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读了本文想到了什么?我们现实生活是这样吗?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要学生想象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与文中的牛郎织女各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形。通过联想把握诗的内涵,学习《傅雷家书两则》,问学生会想到什么,有学生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家长制的教育方法。傅聪真幸福,有一个开明,把自己当朋友的父亲。这些感言是在阅读中理解了文章内容,产生联想后才会发出来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联想阅读不能忽视。
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得多方面下功夫,多找方法,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