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研究综述
2018-11-15许志勇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许志勇/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高校去行政化研究的理论焦点
由于高校行政化问题由来已久,而且与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研究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高校去行政化”去的是“官僚化”。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渗透在企业、军队、学校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高校也受到国家的高度管理。
(2)高校“去行政化”的目的论。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为了简单的民主、自由管理,而是为了获得学术权力,实现政治权力、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均衡。
(3)高校“去行政化”的回归论。大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追求学术、探索未知的地方,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的目的就是需要培养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去行政化”就是实现高校在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术规律下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高校“去行政化”研究涉及的内容
(一)高校行政化的成因
(1)制度体制因素。在高校行政化的形成中,制度体制起了较大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从古自今,大学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制度内涵,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里追求卓越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崇尚权力,权利变成学校运转中心了。
(2)历史因素。教育与政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办学思想的确立和办学方针的制定者都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3)传统文化与观念。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教育中。有学者认为,文化传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官为本”等“官本位”思想的存在;等级观念中对有权者的膜拜,都无疑成为行政化存在的温床。
(二)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及表现
对于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及表现分析学术界主要集中在:第一,从官僚科层制的角度解释。第二,一分为二的角度解释。将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三,从政治学的角度解释“行政化”。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可以分为:第一,政府与学校的额双重角度。第二,单从学校角度看行政化的表现,认为高校行政化表现为机构职能行政化、人事决定行政化、资源配置行政化,教师参与学术事务管理被边缘化。
(三)高校行政化的弊端
第一,“官本位”思想日趋加重。官本位渗透到学术领域,使部分学者产生谋官、官谋学术的动机。使高校发展早有政府印迹,高校内部行政机构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第二,滋生高校腐败,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学术腐败不仅使得学术行政管理机构的官僚化日益暴露,而且大大侵害了学术的权威性。第三,学术弱化、行政权力泛化。高校行政化的存在限制了学术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学校的官僚色彩浓厚,行政权力泛化。
(四)高校区行政化的内涵
高校去行政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规律与本质问题、学术权威问题。
第一,教育规律与本质问题。南方科技大学朱清时院士认为,高校要去行政化,应该恢复到以学术主导的方式来运作,而不是由行政权力来运作。
第二,学术权威问题。一个大学真正有意义,有渊源的应该是学术,学术自由、学术氛围、学术权威。有学者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就是恢复高校自治性与学术权威的至上性,是要将必要的行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三、存在问题
第一,策略选择的禁锢性。在学术界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主张中,学者们在办学自主权、校长遴选制、教授治校、取消行政级别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是,并没有提到监督体系的构建,立法程序的提及也甚少。在强调去行政化问题时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个新兴平台,搭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教学模式与监督体系模式。
第二,思想道德体系构建缺失。文献分析中唯独没有提到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方面,要知道所有的改革、发展其最终落脚点都应集中在人身上。只有把握人本性的一方面,利用教育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三,研究方法与视野的局限。通过文献整理分析,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仍然局限于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我们应该用全新的眼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引领去看待、分析问题。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过程思维、有机思维去把握思想。需要知道的是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高校去行政化应该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中去解决,而非简单的改革,实现理想的绝美目标。
[1]王洪才.“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2]卢晓中.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9(2):28~32.
[3]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