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的研究
2018-11-15陈京平王占领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田 珺 陈京平 王占领 任 娜/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根据中央组织部统计,截止到2017年年底,学生党员人数达到178.8万,这其中大学生党员占据了绝对比例。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因此如何优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一、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入党动机多样化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势必对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产生冲击和影响,“信仰型、荣誉型、功利型、从众型”等入党动机较为常见。在前期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表面优秀,但是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模糊不清;或受外界影响,认为入党就是光耀门楣;或把入党作为评优找工作的竞争资本;亦或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风入党等等。入党动机不端正,理想信念不坚定,实用主义个人色彩强是造成目前入党动机多样化的主要问题。
(二)培养力量薄弱
大学学生党支部一般按专业划分,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以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为例,一个学生党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总数约为60人,要按照一个积极分子两个培养联系人来计算,仅靠支部书记和十几个学生党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多数辅导员因日常工作繁杂,很难抽出精力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教育管理和谈心谈话,虽然有党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但可操作制度的缺失和培养队伍的薄弱,是造成目前入党积极分子质量不高的问题之一。
(三)考核标准缺失
高校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党员时,标准较为单一、机械,多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缺乏对入党动机等思想层面和其他综合能力的考察。有的虽然参考其他方面,但学习成绩仍占先导因素。此外,党组织考核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时多采用理论考试、谈心谈话和班级推优方式,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和选拔考核制度,主观和人为因素容易参杂,不利于得到全面客观考核结果。
(四)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主要依靠党课培训。党课培训是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必要方式,但问题有三:一是党课次数少,单次时间长,且两次党课相隔时间较远,造成理论学习不系统;二是党课培训主要采取大班讲座授课方式进行,内容多以党史党章为主,理论性较强,形式缺乏生动,易造成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效率低下,理解不深。三是党课培训后,入党积极分子的结业考试多是突击记忆背诵,考后即忘,并没有达到真正学习提升的培养目的。
二、培养途径优化建议
(一)完善党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强化网络育人、网络引导功能,高校可打造党校网络课堂,依托“超级校园”开发独立的党校培训平台。校院两级平台可邀请思政老师录制党课视频,也可将相关时政内容推送到党校培训平台,统一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实名注册,定期网上学习考试。各学院党委及学生党支部可以平台学习时长和考核合格作为考核入党积极分子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形成线上线下党课培训模式,既调动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热情,又丰富了积极分子的培养途径,更易于政治理论的学习理解。
(二)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扩大成员范围
学生党支部应扩大学习活动范围,让入党积极分子更多地参与到支部的学习实践中来。支部应通过多组织形式生动、操作性强的党日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如:开展辩论赛、先锋讲坛、社区实践等学生参与热情高、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与学生党员一起参加,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入党积极分子与支部党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便于党支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查。
(三)坚持群众路线,搭建党建带团建平台
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支部指导下,参加班级团支部建设,是高校党群互动的良好方式。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要求,从高年级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在低年级探索实行对接团支部制度,由党支部带动团支部建设,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支部和团支部的中间环节,可以作为双边联系人,在党建带团建中发挥关键作用。建立党支部指导团支部开展活动的长效机制,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会议活动,并分配任务使其通过开展团支部活动进行落实,发挥其在班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党建带团建,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
(四)成立红色社团,建立自我培养机制
红色社团是大学生社团与党组织结合的产物,既有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又有时政理论的学习性。对高校而言,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庞大,可成立院级红色社团分级管理。红色社团由学院党委统筹监管。一是要突出政治功能,红色社团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依托社团功能组织实践活动,学习党的理论。二是要加强方向引导,活动突出思想性,真正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学到政治理论的真谛。三是要保持自主运行。只有社团自主运行,党组织给予充分支持,才能使入党积极分子在活跃的社团氛围下变被动教育为自主教育。
(五)充实培养联系人队伍,建立党建导师制
为解决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多、党建工作人员少、培养联系人流动性大的问题,高校可依托本科生导师制,由学院党委从专业教师中选派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教工党员担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充实到培养联系人队伍中,建立学生党建导师制,通过老师带学生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党建导师应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业规划、生活工作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要对党建导师做好监督与考核,将培养效果纳入到个人考核中,确保党建导师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六)细化管理机制,统一选拔考核标准
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考核是发展党员的基础保证,要确保将真正优秀的学生选出来、培养出来,细化入党积极分子管理机制,统一选拔考核标准至关重要。
第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倒逼入党积极分子明确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规范自己。
第二,多维度考察,坚持政治标准首要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实践活动、群众基础、道德修养等综合考量,不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管理机制动态化。对入党积极分子要长期培养、定期考核、持续用力。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一旦出现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要限期整改,对于屡教不改、阳奉阴违或者入党动机极不端正的学生坚决清理,确保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纯洁性。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管理是高校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关键环节。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的探索,能优化培养效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合格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