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校运会项目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2018-11-15许长春
刘 勇,许长春
(1.浙江省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浙江 杭州 311519;2.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1500)
1 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内涵发展与素养革命的新时期,校运会面临新的转型,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多种多样的融趣味性、参与性、竞赛性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使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体育比赛的内涵,激活校运会。基于核心素养的校运会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通过校运会课程群的构建整合落实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整合实践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学校在校运会的组织实施中发现如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 校运会参与面窄,缺乏学生差异与特长的发挥
参与者大多是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赛场上的运动员总是老面孔,而绝大部分同学只能是运动会的看客,甚至变成一些同学的放假日。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引导下的体育,需要构建面对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系和体育竞赛体系,因此在新的竞赛体系构建中,我们要遵循课改所倡导的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与特长发展的理念。
1.2 校运会内容单一,缺乏多元课程资源挖掘
每年校运会,师生共同关注的是比赛,比什么内容。教师和学生沦为比赛项目的奴隶,被比赛结果牵着鼻子走,出现了只是重竞技的体育教育现象,在运动会中往往缺乏获取体育学习能力路径的研究,基于体育比赛问题解决的关注就更少了。纵观近年来校运会的内容设置多数是田径比赛项目,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扩大内容范围,将球类、跳绳、趣味游戏、素质测试项目等内容纳入比赛项目,但是还是局限于“比赛项目”,缺乏挖掘校运会延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教育资源,校运会是一个以体育为主线,多门学科整合发展的一次盛会。
1.3 校运会评价重比赛结果,缺乏过程管理与体育素养能力发展
校运会的结果吸引大家的眼球,但是每个项目只有一个第一名,每个类别也只有一个团体第一名。评价能引导我们的体育行为,因此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只关注比赛结果就显得比较单一。时间上校运会不只是一天或几天的活动,他是一个阶段过程;校运会需要扩大评价的内容,应关注校运会参与率、项目成果展示等。重视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锻炼、学会比赛的组织、学会欣赏比赛等。本研究校运会课程化的实施模式,通过学分制管理,将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落实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2 全员校运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挖掘课程资源,多学科整合开发校运项目课程
全员校运项目开发实施中应充分挖掘校运会项目的资源,遵循学生差异特长的发挥,利用学生的原认知优势激活校运会的体育教育功能。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校运会项目课程的内涵与功能,见表1。
表1 校运项目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路径
2.2 项目课程内容框架与目标
以桐庐县的部分中学作为改革的试点,制订了校运会项目课程的开发方案,确立了“全员校运,个性发展”的总目标,通过“精彩赛事内容、赛事裁判能手、赛场音乐、赛场报道、赛场手机摄影”5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运动会组织技能,培养体育审美能力,宣传体育文化。具体的课程框架体系设计如图1。
2.2.1 精彩赛事内容课程 设计8个比赛项目,每个项目传递一个设计理念,每个项目以2课时内容完成,共计16课时。每节先确立目标指向,然后呈现每项比赛的场地器材、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再以论一论、比一比、说一说、变一变展开实践,培养学生体育比赛项目的创新设计能力,激活比赛项目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目的是要打破原有的比赛项目的设计理念。
2.2.2 赛事裁判能手课程 改变以往教师承担校运会的全部工作,开发校运会裁判能手课程,具体包括裁判素养、田径裁判、类裁判、竞赛的组织与编排6节内容。裁判技能包括比赛项目的规则、场地器材、竞赛编排、裁判守则、裁判实践内容等,共计16学时的课程。通过实施培养学生体育赛事的组织能力,让学生成为赛事的主人,教师负责指导,把握实施进度,当好活动组织的参谋,将校运会作为检验与实践的主战场。
2.2.3 赛事音乐课程 挖掘音乐魅力,开发校运会音乐课程。先引导学生去分析解读音乐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和作用、校运会场景、校园运动会音乐的选配与制作编排播放音乐,设计插入语。通过校运会音乐采编课程,渲染校运会会场氛围,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2.2.4 赛事报道课程 通过校园赛事赛前报道、体育赛事赛前专访、赛前消息预测、赛后报道、赛事花絮,帮助学生学会解读报道的对象、报道的主题选择,报道的时机把握等;引导学生去了解体育新闻编辑的方法、尝试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策划;回顾校运会小记者的基本素养。通过16课时的课程践行,帮助学生明白赛事主体的分类、赛事场景的主次、赛事关注度、赛事前后故事等赛事报道的内容,掌握赛事报道写作的方法,并通过赛事报道实践去展现校运会精神风貌,宣传体育品德。
2.2.5 赛场手机摄影课程 从学生生活出发,利用手机使用的便利性、普及性。通过教学实践学习校运会中手机摄影的技术,如解决拍摄中曝光问题、构图问题、主题问题等,处理好主角、配角与周围环境氛围的关系,并带领学生学会用APP将照片玩出花样,做出大片范儿,做好后期的编辑处理展示。此课程通过16课时的实践去诠释体育的美,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3 区域化全员校运课程的实施
3.1 区域校运课程网络构建
落实好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体现区域特色,通过3所普高学校特色校运课程项目行动实践,及时总结反思构建校运全员课程化实施网络,并将成功经验辐射到县4个共同体负责学校,最后推广到全县各所学校。(图2)
图1 校运会项目课程化体系
图2 区域校运课程网络
3.2 课程个性化选择
校运会项目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应趁早谋划,一般在高一年级(或初一)第一学期始就进行选择实施。首先以运动会比赛的内容为基础,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设计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次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原有的认知技能基础选择其他课程,其他4门课程中每位学生有2个志愿,即第1志愿与第2志愿,选择好课程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内容的均衡型确定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课程选择中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个性特长发展。
3.3 课程动态化实施
校运会每个项目课程以16课时呈现,将这5门课程纳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选修课中,高二高三年级,提升课程的目标要求,不安排具体的学习时间,由学生课余自主安排。具体实施的路径有大课间、选修课、课余活动、校运会展示等,见表3。课程实施以活动化的形式呈现,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先制订方案,在活动中边发现问题边修正。课程的每节内容先呈现目标,课程知识点上传对应网络生成二维码,学习时通过二维码扫描拓宽学习的路径,课堂实践中借助查一查、说一说、论一论、比一比等活动展开实施,许多内容是基于活动方案设计下的一种实践体验。例如,要根据运动会的特点先去选择音乐,然后学会编辑音乐,最后是在校运会上运用音乐,而且校运会音乐库的建立是在不断的修正总结中予以充实的。(表2)
3.4 课程多元化评价
课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展开,首先以“活动过程记录”的形式进行评价,另外关注各课程的技能知识的考核评价,重点关注校运会过程中的成果展示评价。从参与个体上看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从评价时间来看,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课程结束时的评价。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予以同等重视,使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课程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出席考勤、课堂日志、活动表现评价,同伴评价,活动成果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具体可以参考校运会课程学习档案袋,课堂日志,现场笔记,活动资料积累,成果展示等,如你设计的音乐被收录在校运会音乐库中,该课程的学分你就拿到了。
表2 校运课程实施路径课时安排
4 成效与展望
4.1 形成了一门有区域特色的校运会项目课程
该课程在挖掘与整合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去编写课程内容,课程目标遵循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理念,内容在体育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关注校运会技能拓展、校运会文化宣传、体育欣赏、体育品德培养等。评价设计合理,该课程为校园全员校运的推进提供了保障。通过课程实施激活教师的校运会组织实施能力,形成一支队伍。
4.2 转变学习方式,落地全员校运
校运会是一种体育行为,更是一种体育社会行为,5篇各16节的内容就揭示了该特点。每节的内容都是以活动化的形式展开的,这容易使学生内心形成“问题意识”,多问怎样才能把这次活动设计好,怎样才能提高校运会参与的能力。遵循学生差异与特长设计的5门校运会项目课程,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的平台。课程的实施将校运会延伸至校运会前后,夸大了校运会体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落地全员校运。
4.3 形成了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校运会课程实施网络,促进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
该课程从地方中来,布点学校中实践,再辐射到共同体学校,最后以共同体学校推进到全县的各个基层学校。课程服务于地方学子,课程实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程实施中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校运会上找到一个或多个展现自己的阵地,校运会呈现的活动项目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成为校运会真正的主人,也激活校运会的体育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3大素养的发展。当然校运会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帮助选择课程,同时由于校运会项目课程是整合其他多学科知识,这更需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探索有效的课程指导能力,通过活动化实施,多方观察评价课程实施效果,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发展,进一步展现校运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