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歌不辍海天阔
——六盘水师范学院建校40周年回眸

2018-11-15谌晗

当代贵州 2018年36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六盘水企事业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谌晗

建校40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为黔山贵水、乌蒙大地培育了三万余名各界英才,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1978年,乌蒙腹地,改革开放春风中,六盘水市与贵阳师范学院联合创办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应运而生,开办之初,三地分散办学,九个教学点,五个学科门类,177名学生。此即为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

栉风沐雨四十载,偏隅西南的六盘水师范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为黔山贵水、乌蒙大地培育了三万余名各界英才,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守望初心再出发,在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代大势前,六盘水师范学院人又将整装待发,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砥砺前行。

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春雷,六盘水这个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破土而出。

建市之初,摆在这座年轻城市面前的机遇千载难逢,短板弱项同样不容忽视。以教育资源为例,1978年,六盘水市中学教师仅有2636人,其中从高等学校毕业的仅235人,占比不足十分之一。数量不足、学历不达标成为城市发展教育最大的“拦路虎”。

如何打掉“拦路虎”,高等教育本土办学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1978年,“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带帽办学,六盘水从此迈开了在大山深处兴办高等教育的蹒跚步履。

草创惟艰,仍步履坚定、足音铿锵,回眸六盘水师范学院建校四十年的峥嵘岁月,三易其名、由分而聚、由弱渐强:1985年成立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这所西部高校实现了从大专班到专科学校、再到本科院校的“三级跳”。

升本以来,六盘水市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各项建设,十年间,学校旧貌换新颜。

博学楼、图书馆、躬行楼比肩而立,体育馆如一片荷叶亭亭玉立于明湖畔,勤学楼、奥学楼、翰学楼顺着龙山的山势蜿蜒……校园占地面积达1310亩,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相邻,“贵州最美大学校园”蜚声省内外。

物联网实验室、3D导游模拟实训室、基础生物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室……一个个同专业前沿接轨的实验室相继建成,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馆藏图书100余万册,建成“2×40G核心、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高速校园网。

一是美味猕猴桃嫁接对萼猕猴桃雄性营养系,亲合力最好,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且嫁接出来的树长势良好,不会出现“小脚”,也没有发现溃疡病感染。嫁接的苗木生产出来的果实口感好,不影响品质。张清明认为,对萼猕猴桃的雄性优系有望成为猕猴桃嫁接砧木首选。由此可以初步确定,美味猕猴桃选用水杨桃嫁接时,应选择水杨桃里边的雄性营养系,并采用高位嫁接法建园(克服“小脚”现象)。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何林、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艾德春、省级教学名师彭望书……建校以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出台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硕博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学校757名教职工中,有教授47人、副教授227人、博士43人、硕士355人。

问题导向 创新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六盘水师范学院,从建校伊始,就把改革开放的精神熔铸于学校办学策略之中,涉险滩、闯难关,一路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1988年,学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毕业学生仅教授本专业课程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从1989年秋季开始,在中文、数学、物理三个专业实行主辅修制,务求学生“一专多能”。

六盘水师范学院占地面积1310亩,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相邻,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六盘水师范学院供图)

上世纪90年代,为打破乡村初中教学仪器缺乏的“瓶颈”,学校物理、化学专业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生物专业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

回望来路,六盘水师范学院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一招,趟出了一条“小改小革办教育”的新路子,也让“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有问题就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的治学处事理念在该校蔚然成风,沿袭至今。

新时代当有新作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全国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相竟的新压力,如何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敢为人先的六盘水师范学院人,这一次把创新发展的起跳点放在了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上。

围绕靶心,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行动具体而扎实: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人才强校“四大战略”,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条件改善、对外交流合作、大学文化建设、综合教育与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十大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突出特色 开放办学

“要把科研论文更多地写在凉都大地之上。”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周斯弼在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针对院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讲话掷地有声。

早年,“吃煤饭、念煤经”是六盘水这座能源工业城市奉为圭臬的发展方式,为此,学校适时开办相关专业,培育了一大批煤矿开采行业精英,还先后建成了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成为地方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之一。

新形势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倒逼着城市转型,如何乘势而上,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六盘水师范学院的选择是以学科群对接六盘水的产业群、以专业链对接六盘水的产业链,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植物科学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物联网工程、风景园林……一个个紧随时代大势,同六盘水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打造“智慧凉都”发展目标“精准对接”的专业相继开办。目前,全校40个本科专业中,非师范专业达27个。

“精准对接”之后更需“精准施策”。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校授课,派出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近年来,依托富士康、水城矿业、盘江煤电等企事业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已建立10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走出去”,教师也得“走出去”。仅2017年,该校就选派了7名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深入现场了解企事业单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企事业单位的问题作为学校科学研究的课题。

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乌蒙山发展研究院、中药材研发中心、“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一个个厚植地域特色的学术研究机构成立,正是该校充分发挥大学智库作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佐证。

开放办学,借梯登高,六盘水师范学院人的目光从不局限于六盘水市,早已放眼海内外。现已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地区大叶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应用技术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和深化。

情牵过往,年届不惑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凉都共进。展望未来,这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本科院校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凉都篇章。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六盘水企事业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诗书画苑
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新时期事业单位开展政工工作的思路分析
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公布新配置轿车禁超18万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重视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