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泉
2018-11-15李文花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陈 瑞 李文花/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在之后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直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就是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了中国人才能真正的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挺直腰杆。但是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个人的文化自信与其所处的文化氛围,受到的文化熏陶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明史传承数千年从没有割断过。中华民族从成康之治到文景之治,从元嘉之治到贞观之治,从咸平之治到康乾盛世一路走来创造了辉煌成绩,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是美食文化都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唐诗,宋词,元曲更是闻名世界,引得无数国外学者学习探究。这些都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自信的资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无形的价值财富,它不是摆在博物馆的展览品,它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发展的精神力,它应该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源泉,应该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这里不是说原封不动的拿来,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的与当今我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助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扩充,完善,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当然对于传统文化还更应该具有的是扬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对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这就是说现在的继承已于以前批判的继承不一样了,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先的观念。
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优秀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认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魂。因此需要以史为鉴,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跨时空的继承,弘扬起来,我们只要把握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文化根基。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来源于现阶段建设取得的成就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靠传统的历史的文化,更多的还是要让人民感受到融入传统文化的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能让当代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环顾世界各大国尤其是现代化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有时候并没有传统文化的国家或者传统文化也就简简单单的百多年,但是其文化自信依然较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现在的发展成就很高,民众感觉自己方方面面都很满意。从而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现阶段我国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表明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国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绩更是震惊世界。早在2010年我国的GDP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过这几年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我国与美国经济水平差距更是逐渐缩小。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又注入了强心剂,同时强调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由以前的低端粗放的方式,转为中高端发展方式。像航天,超算等高精尖技术产业让国人由衷的自豪,而我国这些年还有一些以人为本的创新,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产业大大方便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无形中带动了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这其中当然包括文化自信的提升。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盲目的主观自信,应该是有着实质内容的自信。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该是如此。在经济,民生,高科技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就是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更应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当代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人应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受到的党的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改革,以文化支撑改革。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手抓战略”,强调既要抓经济建设,还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和胡锦涛总书记都先后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说明我们党从始至终都没有忘记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放松对文化的要求,并且在文化领域还留下了许多重要理论。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到当代,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并且勉励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文化领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着重向基层倾斜,服务效能也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市场体系更加的健全,文化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有思想,有艺术,有观赏性的文艺作品的发行是近些年我国文化市场繁荣的生动例证。
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与以往不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就包含了对文化的需求,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人民层面在新时代都应该加强文化自信。
总之,文化会因其辉煌而自信,会因其贡献而自信,会因其成功而自信。新时代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来源很多,但主要方面也就是这些。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Z].
[3]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