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欣赏 成就精彩
——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究
2018-11-15杨永舟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杨永舟/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笔者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具象的图像往往没有强烈的色彩产生的吸引力大。如:将某位知名画家的著名黑白画作作为范本教其欣赏,其效果远不如拿出一幅颜色对比明显的不知名画家的画作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一、美术欣赏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因素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他们接触不到高雅的美术欣赏,没有对美学欣赏的需求。同时由于留守儿童较多,生活中的交流往往仅限于吃饱穿暖,涉及不到艺术欣赏的范畴。
(二)自身因素
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对主课“精益求精”,对于美术这类所谓“术课”学科根本无视或“一笔带过”。家长对于美术的不重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于这门素质教育科目的态度。
(三)学校因素
学校首先对于美术这门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及语文、数学这类“老牌”课程,在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备上都不完善。导致很多学校的美术欣赏课,老师在唱“空城计”。因此,在教学水准上也就大打折扣。
二、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教学轻松化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欣赏的眼光,孩童亦是如此。在他们的眼里,什么是美的?在上课之前,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讨论什么是漂亮?什么是美?积极地鼓励他们说出自己认为的美的事物。不要将课堂局限化,尽量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自由讨论。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尽量使用引导性的语言,从色彩、线条、造型上入手,引发大家对于画作的讨论,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尽量减少教师“一说到底”的传统教育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给学生欣赏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学”的成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进行欣赏性地创造,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二)场景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欣赏画作选择时,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画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和学生取得共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插入有关大师或者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对中外名画的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知识面和美术修养。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的教学应该时刻保持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过程当中,随堂即兴作画。通过一位同学描述他认为美的自然场景,远方的山,近处的水,田里的禾苗,潺潺的小溪……请其他同学按照他描述的场景进行作面。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他感受到的最真实的场景,因为角度相似、阅历相近,也最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通过描述,可以锻炼学生平常对生活的观察和言语表达能力,从而让枯燥的美术课程变得容易接受和充满趣味。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课堂多样化
在对小学生的教学时,能接触到大型画展的机会比较少。这对于教师就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空间和欣赏画作,成为了美术欣赏课的难题之一。笔者认为,除了利用网络下载名家名作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上使用之外,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关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校内,教师可以设计和开展专题欣赏,也可以利用平时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随堂欣赏。同时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陈列展和宣传展,增加学生在学校接触各种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在校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艺术活动中心或者民俗馆,欣赏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努力拓宽小学生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途径。生活当中的美要由对生活的观察得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相信学生都会对美有着自己的体会。
2011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之后,相信每一名有着自己美术欣赏能力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抱着艺术欣赏的态度,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从而让情感和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