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雪奇缘》的律动成长

2018-11-15

电影文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艾尔莎冰雪奇缘克里斯托弗

王 军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动画长片《冰雪奇缘》被认为是近年来迪士尼最成功的长片之一,在上映之后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应该说,充分实现艺术性、思想性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冰雪奇缘》本身就像一片雪花,其故事、对白、画面、特效以及风格等,犹如晶莹雪花的每一瓣结构与形状,在电影中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又有自身的独特价值,颇有解析之处。就主题设定而言,《冰雪奇缘》的可解读性就相当深刻。尤其是迪士尼赋予安徒生原作《冰雪皇后》所没有的成长主题,就值得我们探讨。

一、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成长

在《冰雪奇缘》中,成长叙事的主体是两位女性主人公,姐姐女王艾尔莎和妹妹安娜公主。这也是迪士尼一次极为罕见的采取“双公主”叙事模式的尝试。然而两位女性的成长,一开始是笼罩于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艾尔莎和安娜的成长,其实也是女性对父权社会的一次突破。

艾尔莎自幼就发现了自己有创造冰雪、指挥冰雪的神奇能力,但是由于在一次和安娜玩耍中差点弄伤安娜,艾尔莎被父母要求控制自己的能力,在艾尔莎不知道如何操控魔法时,国王和王后先是给艾尔莎戴上手套,随后让艾尔莎深居简出,甚至不能再和天真可爱的妹妹玩耍,而艾尔莎本人也认同了这种封闭和压抑。电影中的魔法和手套就分别是天性和后天压制(社会主流意识、社会习惯等)的隐喻。艾尔莎的魔法是与生俱来,自己无法选择遗忘的,而父权则以庇护的名义对其进行压制,按照社会现有标准来对艾尔莎进行改造。在父亲亲手给艾尔莎戴上手套后,从此艾尔莎就手套不离身。手套对于艾尔莎来说,就是一个类似枷锁的存在。这其实是父权制意识形态对所谓女性气质的一种驯化,是对女性角色的一种塑造。如女性被设定为应该遵守某种“妇德规范”,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投入比男性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女性的生活范围被长期局限在狭小的家庭之中,女性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需要在与人交往时展现出隐忍、退让、温柔等性格等。

而父母在一次外访中遭遇海难双双去世,这意味着父权社会在当下逐渐式微。然而此后继位为王的艾尔莎并没有自己摘下手套,甚至与妹妹也刻意保持着距离。这代表着艾尔莎早已将父权社会赋予她的规约力量充分内化了,她自己给予了自己一个无形的束缚,只有戴着手套的艾尔莎才是“正常”的。如果艾尔莎继续认同这样的自我限制,自我束缚,那么她自然无法实现成长。所幸,在被人们惊呼“它是个怪物”并拿武器驱赶后,艾尔莎奔向白雪皑皑的深山,远离王国,以“let it go”的宣言实现了自我解放,彻底释放了自己的天性。此时的艾尔莎实现了成长的第一阶段,她还仅仅是一个逃避者。

而这种性别等级制度,也反映在了安娜经历的两度两性之爱上。婚恋关系是人类最为本质的关系,也是解读人物所处环境时的一个重要参照。从数十年来迪士尼“王子与公主”模式的演进变化中不难发现,迪士尼倡导的是一种健康、自然的两性之爱,女性在婚恋关系中日益取得自由而平等的地位。在《冰雪奇缘》中,迪士尼也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安娜的第一次恋爱发生在她与汉斯王子之间。从表面来看,汉斯高大英俊,彬彬有礼,在和安娜的交往中不吝表示对安娜的关心,并且是身份匹配的邻国南屿国的王子。安娜依照在父权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择偶标准,对汉斯一见钟情是十分自然的事。尽管她的这一次莽撞的恋爱被更为成熟和内敛的艾尔莎视为幼稚之举,安娜也不管不顾。而事实上,汉斯之所以追求安娜只是为了为自己这个小儿子增加夺权的砝码,并且汉斯在艾尔莎离开王国,阿伦戴尔陷入无主状态时,产生了篡权的念头,这导致了安娜与他关系的破裂。汉斯这一人物就是典型的希望在父权社会中走向权力核心的形象,在两性关系中,他也势必会让安娜成为自己的附庸。一旦汉斯的阴谋得逞,阿伦戴尔的男权文化秩序将会更为深重,以艾尔莎姐妹为代表的女性失去的并不仅仅是王权和幸福的婚姻,还有主体性获得成长的机会。

而在寻找艾尔莎的过程中,安娜结识了另一个青年克里斯托弗,对方朴实、善良,并且在知道安娜身份前后都与安娜保持着彼此平等的身份关系。安娜在与克里斯托弗的相处中,不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一直能够释放自我魅力,而无须刻意满足对方的权力、尊严与本能需求,克里斯托弗欣赏的也正是活泼真实的安娜。安娜对自己勇敢、坚韧个性的发现,其实也和艾尔莎对自己构建冰雪城堡能力的发现一样,都是一种成长。在电影的最后,艾尔莎和安娜都得以展现自己丰盈充沛的个性,艾尔莎脱下手套,终于不必再迎合父权话语。

二、健康精神与自体发展

如前所述,迪士尼在电影中采取了“双公主”模式,这其实也可以用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科医生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自体理论来进行理解。自体是属于一个事物自身的本质或个体性。温尼科特认为,人往往拥有真自体和假自体(false self),真自体是“洋溢着自发的行为和个人观念”的自体,而假自体则是“一个保护真自体的防御机制。假自体是一个人的不真实的部分,在它后面隐藏的那个个体,又始终达不到其应当是、想要是的那个内核,在这个情况下,那些有着假自体的人不会展现出他们的真实面目。真自体和假自体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两种模式”。而自体理论最初是应用于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又与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依赖假自体的人,难以在精神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冰雪奇缘》中,两位公主可以视为一个人的两种人格。安娜自幼没有继承王位的义务,在成长中形成了敢想敢做、好动热情的性格,她展现的是自己的真自体。而这一真自体也是艾尔莎内心深处被长期压抑和隐藏的部分,在电影中,幼年的艾尔莎也是和妹妹一样调皮捣蛋的,如会对仆人扔雪球,会把茶壶里的水冻成冰等。成年的艾尔莎羡慕妹妹,却自知无法成为妹妹,作为储君和女王的她,一直表现得端庄、克制,但这是艾尔莎的假自体。在逃进雪山之后,艾尔莎成为自由自在的冰雪女王,为自己搭建起了美轮美奂的冰雪城堡,丢下了王冠的自己看起来也更加美丽自信。这是艾尔莎为自己选择的保全自己天性和他人安全的一种方式。然而这也导致了阿伦戴尔陷入冰天雪地的状态中,两姐妹也因此而分裂隔离,因此这并不是问题的最优解。此时的艾尔莎正如冰雪城堡一样,虽然外表美丽动人,但却是空洞的,因为艾尔莎在破除了自己的假自体,抛弃了自己一直扮演的角色之后,并没能实现自体的重建,没能真正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她关上城堡的大门,拒绝了温暖的人世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挽救国家的公心和姐妹的私人感情,安娜前来寻找艾尔莎,一路与低温、雪怪作战,这是艾尔莎的真自体向她靠近,并最终取代假自体的过程。最终,安娜救下艾尔莎,也拯救了国家,她整合、治愈了艾尔莎,这是真自体的胜利。此时的艾尔莎已经完成成长的蜕变,她也不再被内心的烦恼与恐惧纠缠。艾尔莎回到阿伦戴尔,找到了自己责任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点,她不仅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冰雪能力为民造福,也惩治了心术不正的猥琐的汉斯公爵。此时的艾尔莎能活出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她的成长才最终完成。不难发现,在电影的结尾,艾尔莎和安娜尽情欢笑玩乐,远不再是加冕期间疏远妹妹、不苟言笑的模样,因为此时艾尔莎已经不再需要假自体来做自己的心理屏障,她能够尽情地享用亲情情感体验,感受阿伦戴尔子民对自己的接纳、欢迎和共情,这是一种健康的精神成长。

三、律动的心——自我的重建

如前所述,艾尔莎从冰雪皇宫中回到阿伦戴尔,是艾尔莎的成长,而安娜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有着她一个更好的自我的建设过程。随着安娜与艾尔莎相见,现实世界的艾尔莎和她的内在自我就实现了连接。然而艾尔莎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听从妹妹的建议,而是又一次以冰雪魔法打中了安娜的胸口。受伤的安娜被克里斯托弗带到地精长老佩比处寻求帮助,长老表示需要一个爱她的人才能救她。安娜病情的治愈之路,也就是她的成长过程。安娜的再一次被艾尔莎打伤,是伤心、忧惧以及自我否定心灵体验的具象化。安娜在发现姐姐抗拒自己的接近时,她是备感害怕的。她的身体因为受伤而逐渐冰冻,意味着安娜陷入到越来越严重的抑郁之中。这也正是佩比所提到的:“最大的敌人是恐惧。”不能自如控制魔法是艾尔莎的恐惧,而在父母双亡后又失去姐姐,没有依靠则是安娜的恐惧,她之所以会仓促地与汉斯订婚,严重缺乏对陌生人应有的警惕,其实也正是经历了十三年来长期一人住在空荡荡的宫殿之中,只能与盔甲和油画说话的安娜有着对无人陪伴的恐惧造成的。

按照迪士尼传统的公主叙事套路,解救安娜的必然是王子。而迪士尼这一次则是主动对自己的常规套路进行了突破,否定了“王子解救公主”,即女性被动等待男性帮助的这一叙事话语。克里斯托弗先是带安娜回到王宫,希望汉斯能够伸出援手,然而汉斯却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准备与安娜结婚以继位,杀死艾尔莎,并放任安娜慢慢冰封死去。雪宝则认为此时安娜的真爱是克里斯托弗,于是又带安娜前去寻找克里斯托弗。以为安娜已经死去的艾尔莎引发了更大的暴风雪,并且因心慌意乱而险些被汉斯伺机杀死。就在汉斯即将得手之际,濒死的安娜用身体保护了艾尔莎,并亲口说出:“我爱你。”自己也变成冰雕。原本安娜是一个被救者,但是她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救人者。等待“被救”,是当时已经弱不禁风的安娜得到的规训,她也确实一度以为两位男性能够治好自己。在遭遇汉斯的打击后,安娜也一度绝望地等待死亡,但是爱的本能让安娜坚强无畏,违背规训而释放出了“救人”的力量。此时,一个新的,更为勇敢,也更明白自己的真爱是谁的安娜也诞生了。

也正是安娜挺身而出的举动,她逐渐由冰雕融化恢复生机,是她对艾尔莎的真爱救了她自己,艾尔莎的魔法也因为这一次安娜的真爱流露而从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可以说,无论是给予亲吻和甜言蜜语的王子,抑或是给予亲情拥抱的姐姐,在安娜的成长过程中都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和辅助者,真正要迈出成长的关键一步的人始终还是自己。安娜虽然被冰封,但是她还有着一颗律动的心,正是这颗心涌动的热血消融了冰雪,让安娜和艾尔莎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女性拥有强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治愈力的一种体现。安娜在对姐姐完成拯救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这一成长的过程达到了多赢的完美结果。

综上所述,在《冰雪奇缘》中,迪士尼延续了一贯的微言大义,在动画片中传递积极信息的传统。《冰雪奇缘》所提供给读者的远不只是一个冒险故事,而更是一个与女性体验、女性话语相关的成长范例。

猜你喜欢

艾尔莎冰雪奇缘克里斯托弗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艾尔莎·霍斯卡 2018维秘大秀一姐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冰雪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