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后遗症
2018-11-15郭寿荣
●郭寿荣
日前在小区散步,遇到一对父子,孩子可能只有七八岁,他们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父:“你要自信,要相信自己,要觉得自己可以,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怎么相信你呢?”子:“可是我确实不会啊,不懂装懂,不就是骄傲自大吗?”父:“但你不自信,别人又怎么相信你呢?懂不懂?”孩子低头无话可说。
上述父亲教子的言论是不是似曾相识?抑或正是你我所为?父亲的言论貌似伟岸正确高端大气,其实全是空话废话,这是“鸡汤语”“鸡汤文”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表现。
以上述父亲教子为例,这样的教育恐怕毫无实效。“自信”固然正确重要,但孩子不懂不会,怎么能有“自信”?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对陌生的物事一定充满疑虑乃至恐惧,“不明觉厉”“细思恐极”,不可能凭空产生“自信”。“初生牛犊不畏虎”也只因其“初生”对一切外界茫然无知而“不怕”,倘若成年之后,除非有武松之勇才会有打虎之雄,否则一般“牛”都会闻虎色变、望风而逃的。
自信从何来?必须从实力中来,而不是从“鸡汤”口号中来。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硬生生扔进大江大海,然后在岸上大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加油!”他就能够游到对岸吗?你不是活活坑他吗?这本是常识问题,不言而喻无需争议。无奈父亲显然“鸡汤”喝多了,得了“鸡汤病”,以为喊几声励志口号就能无往不胜,结果反而暴露其逻辑的薄弱及常识的缺乏了。
父亲唯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找到解决的方法,最终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正常的对话(教育)之道。“实力”上来了,“自信”必然水到渠成:艺高人胆大,才厚底气壮,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鸡汤”如此不堪,何以仍能大行其道?原因想必有 N:一,安全。“鸡汤”永远充满“正能量”,没毛病,放心用。二,高尚。“鸡汤”全都“高大上”,用“高大上”的“鸡汤”来武装语言,妙语如珠,出口成章,言者“智慧与颜值”瞬间飙升,听者如痴如醉、景仰滔滔——何等快活!三,省心。正确的“鸡汤”拿来即用,省却多少绞尽脑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现成的“鸡汤”不用,偏偏要另辟蹊径、言人所未言,傻也不傻?……“鸡汤”如此多娇,某些人士不趋之若鹜、孜孜以求才怪呢。
“鸡汤”偶尔尝尝或可提神醒脑“励志”,但喝得多了,被灌迷糊了,出口闭口皆“鸡汤”,必会违背正常思维逻辑,变得连正常话语也不会说。
“鸡汤”究竟是“鸡肋”还是“鸡腿”?到底该如何看待、取舍“鸡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不过,在下倒有一语奉劝各位:“鸡汤”虽好,不可贪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