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思考

2018-11-14彭章荣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文性阅读语文教学

彭章荣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人文学科,不仅承担着学科应有的语言教育意义,也承担着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中,结果却阻碍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导致语文课堂人文性缺失。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从提高教师素养、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推进全员阅读等方面思考,力图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阅读

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语文学科实际教学中,教学工作因趋向应试而致方向偏差,失去了教学的本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原本存在多样的文体、丰富的语言,然而到了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考试时有所准备,忽视了文体的差异、篇章的结构,将文章肢解以达到模式化的目的,阻碍着学科人文性的实现。本文即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展开讨论。

一、阻碍语文学科人文性发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期待,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针对于此展开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固化,难以突破

尽管新课程改革推进多年,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及影响,无论是教师的思想、家长的观念,还是学生自身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考试的影响,特别是高考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更多的功利色彩,更多的是为考试而服务。这也就导致教师往往会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学生去记忆、去被动地接收,而不是去理解,去真正地走进文字进行赏析。以写作为例,跟随近年来高考作文出题方式的走向,作文往往形成了“先推理综述——再具体展开”的模式,并且每篇文章都会固定的有2、3个故事作为例子,这就是作文的基本模板,是阅卷老师喜欢的模板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語文的热情逐渐消磨到只剩下对考试的追求了。

2.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人文性挖掘不足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尽管新课程改革将其推向了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说得清楚在语文学科中哪些才是属于人文的范畴,对于人文性内容挖掘不足,以至于在教学中无所准备,是当前教学的一个尴尬状态。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中人文素材的缺乏,以及教育工作者人文素养的缺失等,在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并逐渐将这样的状态传递给学生。

二、推进语文学科人文性发展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其间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内容,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挖掘。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而多样的人文性资源,主要包括文字内容、文化内涵及阅读文章中传递出的情感等,从每一方面挖掘都会有很多意义。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课时,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展开挖掘,寻找到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在学习《琵琶行》时,这首叙事长诗中讲述了作者与琵琶女相交、相惜的过程,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就能将作者的际遇与琵琶女的身世联系到一起,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学作品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传承至今长久的引发共鸣的基础,也能深深地体现出一种传统的、民族的情感所在。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为每节课制定明确的情感价值目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2.找寻文字中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文字是其基础,在教学中,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句都能展现出丰富的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字本身的美,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展示书法艺术等:我国传统语言文字自魏晋以来由自发进入到自觉阶段,此时文字从最初的符号意义到美学意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课堂充分展示,使语文学科充分回归其本质。在阅读文章中发现字词的魅力。例如,《雨巷》一文中,“丁香般的惆怅”就非常传神,并富有韵味,将字词的人文特性充分展示。事实上,在深入地挖掘与探索中会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词语,经过奇妙的组合运用,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对于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性进行探讨,其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并发现文字的魅力,发现语文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永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常常有无声的沟通与交流。前文已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陷于模式化,未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就阻碍了学生和教学文本的沟通与交流,阻碍了学生借助文字感悟与思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鼓励学生独立理解与思考文章。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阅读的文章越发情感丰富、语言细腻,篇幅与内容也在加强。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减少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在一节课终结时,可以尝试为学生留有一段时间思考或交流对文章的理解,或者布置一个小短文,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以现代诗《雨巷》为例,对诗中重要意象“丁香姑娘”进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可能出现三种答案——具体的一位姑娘、对爱情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这三种观点其实都能解释清楚,在教学中,为学生适当地留白,给学生更多自主想象的空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挖掘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作为传统语言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间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关注其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情怀,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辨能力。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其中蕴含的感动点,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感动及震撼,并能寻找到其中的情感共性,这些共性肯定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推动教学发展。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有的担当。以我国传统的诗词教学为例,诗词在其起源上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我们所读到的诗词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更进一步的挖掘。

5.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所谓的人文性,首要的是实现课堂的民主、平等,首先就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平等、民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机会。在当前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独立、自由表达的机会,尤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也在日益增加,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与独立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和保护这种情感与思考,并且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除此之外,在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也要针对每节课不同的情境需求,为学生创设情境,人在教室听课,而思想却可以随着文字在世界遨游,能通过情境的创设进入到学生的世界。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关注及重视。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寻找到其中人文性并且进一步地量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融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全面推动语文课堂的发展及教育,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而不是为考试所限的模式化学习。

参考文献:

[1]魏贻惠.高中语文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21(11):67-68.

[2]刘亚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农民农村教育,2009,18(6):74-75.

[3]黄艺呤.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素质[J].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16(1):58-59.

猜你喜欢

人文性阅读语文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