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
2018-11-14李萍
李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概括了解“人之父”“人之师”的鲁迅形象,体会他平和的一面;
2.延伸探究“平和”的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深刻与伟大”,感悟鲁迅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阅读重点片段,总结鲁迅作为父亲和老师的形象;
2.拓展阅读,探究海婴之父鲁迅“平和”背后的“深刻与伟大”;
3.思考探究,平和的“人之师”鲁迅作为“觉醒者”的深刻与伟大。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鲁迅多篇文章的学习已对鲁迅的深刻与伟大有初步了解;
2.高二阶段已具有较强的能认真阅读较长文章并进行勾画批注的能力。
【课前准备】认真阅读课文,做出简单的勾画和批注。
【教學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传记的传主鲁迅先生是对20世纪的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这篇文章中,萧红作为经常出入鲁迅上海家里的客人,对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有很多了解。在她的眼中,鲁迅先生有很多种人生角色。她也记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探讨一下,从这些平和中如何体现他的深刻与伟大。我们今天不妨从他的父亲角色开始进入分析。
二、了解“人之父”的鲁迅形象
1.提问回答:请大家浏览文中关于鲁迅和海婴的片段,概括他是怎样的父亲。
【答1】P30 关于海婴小时候喜欢扯萧红头发的片段,鲁迅给出解释,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心思体察到位。
【答2】P33 鲁迅和海婴坐在苏州河大桥边等电车的片段,可以看出他陪伴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答3】P35 福建菜馆吃鱼丸片段,可以看出他对孩子尊重和信任。
【答4】P45 互道“明朝会”的片段。在该片段中,父亲即将消逝的生命和儿子刚刚开始的生命相互呼应。当海婴呼喊他时,他拼着生命最后的一点力气,也挣扎着要回应他。而年幼的海婴并不懂得这挣扎着回应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他只觉得奇怪。这中间是最真挚的父子之间的爱。
【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鲁迅是位平和的父亲,他的平和体现在尊重、信任、宽容,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中。
2.补充关于“人之父”鲁迅形象的片段
鲁迅给他人的书信中有这样的片段:
海婴是连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没有了。他对玩具的理论,是“看了拆掉”。
我的孩子叫海婴,但他大起来,自己要改的,他的爸爸,就连姓都改了。
他考了一个第一,好像小孩子也要摆阔,竟说来说去,附上一笺,上半是他自己写的,也说着这件事,今附上。他大约已认识了二百字,曾对我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只要问我就是。
提问:看了鲁迅这样写他的儿子,有什么感想?
总结:海婴在鲁迅的笔下是一个天真、自由、毫无拘束、真实成长着的小孩。父亲怀着年长者的宽容、理解,用幽默的语句调侃着孩子的奇思妙想。我们看到了父与子两代人相同又相异的赤子之心。
三、探究鲁迅何以这样做父亲
鲁迅和海婴的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如何做“人之子”和“人之父”其实是人生的两大难题。
我们来再次审视鲁迅的生命话题“父和子”。鲁迅生长于一个旧式家庭,他对父亲的印象是和父亲之间有很深的隔膜,父亲是长辈和强权的象征。而到了他,要思考“父与子”的问题,其实这是个“五四”命题。他那一代人都思考过,他们认为要改革中国社会,就需要从“改革家庭”入手。封建时代背景下的父子关系是“父为子纲”,即父亲代表权力、命令、威严,儿子代表绝对服从。所以人们要思考的问题永远是“怎么做儿女”。
但是到了“五四”不一样了,鲁迅写了篇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单从题目看,这就是种思想观念上的彻底颠覆。从父亲本位变为幼者本位,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关注他们的成长,思考父亲角色的真正作用和如何做父亲。
在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们要做“觉醒的人”,给孩子真正的“爱”,对待孩子有三点:一要“理解”;二要“指导”;三要“解放”。读到这里我们可能就明白了,鲁迅于年幼的海婴来说,为什么是这样的父亲了。这里着实体现着他的深刻与伟大。
四、了解“人之师”鲁迅形象
鲁迅说,做父母应该是“觉醒的父母”,但同时也应该是觉醒的“长者”。
提问回答:那么我们浏览文章,看看作为老师和作家前辈的鲁迅是如何对待青年学生的?
【答1】P29 叮嘱许先生送萧红坐车,付车钱的片段,可以看出他对青年学生特别关心,很细心。
【答2】P31 痛恨青年写字潦草。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要求严格,有殷切期望。
【答3】P31 鲁迅先生读青年的信到深夜,可以看出他真诚地帮助青年学生的成长,积极指导。
【答4】P32 鲁迅先生每天看青年的稿子,回信,即使是到了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的时候,他努力地帮助和提携后辈,是真心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作家郑振铎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曾写过两个片段。原文是,他会不惮其烦地几天几夜地在替一位不认识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创作,校正译稿。其仔细和小心远过于一位私塾的教师。
他曾和我谈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一篇稿子来请求他改。他仔仔细细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却写信来骂他一顿,说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来,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这一次的回信,却责备他改得太少。
五、谈“人之师”鲁迅的可贵之处
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写在20年代,当时的影响力极大,在萧红这一代年轻人的心里他是精神领袖式的人物。但是我们看到,他在对待这些年轻人的时候,是如此的随和、亲切、热情和真诚,这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使命。
在《我们怎么做父亲》中,他说,“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这是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责任感。
在他的眼里,青年是中国的希望。青年人的改造和进步才可以改变中国的命运。这是他的希望,也是对中国未来命运的赤诚。这也是他的深刻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