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农村孩子的完美蜕变
2018-11-14钱石平
钱石平
摘 要:彬作为外来务工的孩子,从农村走到城市读书,无论学习还是基础都与这里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彬的科任教师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抓好彬各个学科的双基培养,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双基培养;归纳整合;自我体验;驱动力;归属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然而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于是出现了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些被动留下来的孩子,“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彬便是其中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
我是一位中学教师,彬是我的外甥。彬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开家乡到佛山打工,留下彬和弟弟寄托在姑妈家,继续上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彬小学毕业来到我所在的学校读中学。
我了解到彬小学几个基础学科的知识水平与这里成绩落后的学生相差一大截,尤其是英语,彬连最基本的26个字母都不会。我暗下决心要让彬能够适应这里的学校生活,并且学习与这里的学生同步,可能的话学习成绩还要有一点点提高。
彬的班主任是拥有多年带班经验的刘老师。我首先向她讲述了彬的情况,一起商讨最适合彬稳定过渡的教育方案。同时与其他的科任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希望能够与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去抓好彬各个学科的双基培养。我们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帮助彬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
第一阶段:个人能够学习
初一开学的第一个月每天第八节彬到办公室,让各个科任老师有针对性地为他补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课本的例题学懂。英语老师还特地为彬“开小灶”,每天两次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让他不至于与其他同学差距太大。
第二阶段:个人学会学习
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我发现彬的学习慢慢步入了正轨,学科基础也开始与班上大部分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于是我们又开始进行对彬教育的下一个步骤:即教会他个人学会学习。科任老师要求彬制订了一系列的学科学习计划来进行自我监督。比如英语老师要求彬对每天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结,主要是每日记忆的单词量要达到100个以上,同时总结一篇“语汇法”,完成与之配套的练习题目。英语老师每天利用课间对彬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地反馈和跟进。
科任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彬进行“开小灶”的辅导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彬也自我要求很高,能够认真按照科任老师布置的内容按质按量地完成,成绩开始进入班级优秀学生行列了。
第三阶段:主动去学习,乐意去学习
这时候学习于彬而言是一种快乐。在攻克难题时他开怀大笑,在实验成功时他欢呼雀跃。他陆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许多学科竞赛,如数学希望杯、物理竞赛辅导……成绩越来越好,获得的奖状越来越多,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与此同时,我也加强对彬其他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帮助他正确认知自我,有效自我控制,积极进行自我体验。
1.正确地认知自我
我定期与班主任保持联系,总是及时把他在家庭的一些好的表现告诉老师,希望通过老师进一步肯定和表扬彬,这样老师对教育彬充满信心。
我买了许多体育用品,如篮球、足球……让彬拿到班中与同学一起玩耍,彬很快就与班上的同学扎堆玩了。每次我望着彬在操场穿梭奔跑的身影,就会想:这就是彬,我们学校的一分子,他们班上的一分子。
2.运用放大镜效应,进行多方面情感激励,充分体验成功
我会抽空跑到彬的班上听课,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鼓励。整节课他积极举手,热烈地和组员讨论。我也及时对他在课堂上的一些细节进行肯定,告诉他表现真的很棒。
我还在其他方面让彬去体验成功,比如我会向彬请教象棋的入门,黑白围棋的区别。而这些都是彬最擅长并引以自豪的。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彬知道在某一方面他是非常优秀的,完全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3.给予充分的爱,讓人格幸福起来
我一直把彬当成家庭的一分子,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如我们分工合作干家务活,让他学会做饭、煮菜,在家里他有自己的房间、衣柜、书柜等等,样样俱全。无论哪些方面我都尽可能让彬感觉到一种家庭的归属感,感受到一种爱的温暖。
彬是幸运的,他成功的背后可能是许多因素促成的。然而在整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中,像彬如此幸运的小孩是寥寥无几的。一代师表霍懋征说过,“父母之爱是血缘本能,天下之理;老师之爱是道义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让他们顺利过渡,并能健康成长,的确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笔者从亲身实践出发,做了大量的尝试,积累了富有成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为其他更多的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案。整个过程我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思,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为此将所有的心得体会及感受汇集成文章,以此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李瑞芬.农村劳动力转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6.
[2]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M].中信出版社,2001-09.
[3]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