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呼唤
2018-11-14赵静
赵静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的思想日益复杂。他们过多地追求享乐,讲吃、比穿,上网、交友,厌学,不理解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似乎变得自私而冷酷,却自以为很有个性。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思想困惑的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难免会变得不可理喻,不近人情,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所俘获,走上歧路。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呼唤爱的回音十分必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将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爱并学习着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也效仿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一个粗暴的教师很难教育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让学生懂得关爱,懂得感恩,教师心中要先有爱,因为有爱才会有一切。教师得有一颗母亲的心,真诚地爱你的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呵责。指责过多有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面应允,实则隔膜更深。信息时代的孩子视野较宽,了解的知识也许比教师还宽泛。如果教师不学习,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缺少吸引学生的魅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树立美好形象,用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公正无私的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表率。爱并学习着,“润物细无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学中渗透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如学习《背影》一课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你最感动的一个情景、一个片段或一件事,受“望父买橘”情节的影响,学生说得真实感人,同时也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再如,学习《斑羚飞渡》一课时,让学生讨论从斑羚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很容易悟出在生活中要有团队意识,有合作奉献的精神,才能生存发展。不但從课内的文章中汲取做人的道理,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名著中都可以进行渗透影响。学会发现,学会引导,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主题班会教育着
主题班会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善于利用这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召开过“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抵住诱惑”“我们是朋友”等主题班会,收到良好效果。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可利用班会的机会让大家各抒己见,从而达到舆论教育的目的。如我班的一名男生拉拢外班的学生殴打本班的学生,我当时很生气,但没有说什么,而是把这件事拿到班会上,先说清了事情的经过,再让学生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七嘴八舌,指出了这一男生的错误做法,责备他不该拉拢外班的学生打本班同学,同学们能在一个班里读书是一种缘分,应好好珍惜,互相关爱,团结互助。我又让学生给这次班会起个题目,有的学生说“岂能把拳头伸向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的说“缘分天空”等等。最后,全班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把全班同学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四、榜样激励着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事迹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既能使学生感兴趣,教育的效果又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学生懂得舍生取义;鲁迅弃医从文,钱伟长改文学理让学生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时,在黑板的一侧每天写一句名言警句,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当然也不要忽视了身边,同龄人中有许多榜样,会更真切地感染着学生。如有的学生有礼貌,有的关心集体有爱心,有的做事认真负责,有的朴实……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表扬,不但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同时也间接地批评了表现不好的学生,无形中影响着这些学生去效仿学习。
五、与家长沟通着
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并不一致。我班曾有一男生,在校讲文明,懂礼貌,从不骂人打架,行为习惯特别好。我在班级多次表扬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但有一天,他的妈妈来找我,说孩子在家表现极差,什么也不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挑食,不学习,父母为他做了许多,却换来了他的无理顶撞,接着冷战,甚至离家出走……说着说着就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看来不沟通不知道,一沟通才发现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反差竟如此之大!沟通是很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一个电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次家访也许会挽救孩子的一生。老师与家长勤沟通,一起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才会使他们健康成长。
当然,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娱乐活动中,看电影电视、体育竞赛等等。把美德培植在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信念、行为准则,从而成为学生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只要用爱心去浇灌,用慧眼去发现,讲方法去教育,何愁爱的呼唤得不到爱的回音。这样,你会工作着并快乐着,教育着并收获着!
参考文献:
[1]蔡晓燕.孤独的个体:多莉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与《弗兰肯斯坦》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2]郭萍,申慧颖.爱的呼唤,和谐的追求:评《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和谐伦理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