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018-11-14韩玲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现状

韩玲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即传统文化得不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教学目标“太过功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文化功底“过于薄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现状

一、传统文化得不到语文教师的重视

1.教師“太过功利”的教学目标

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只把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这一单一层面,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在备课时只用“是不是中考内容”这一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视,仅仅局限于学习少量的中考涉及的内容,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会背和记,老师也只是将传统文化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深入细致地讲授,这样就无法实现传承文化的意义。

2.教师“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并不注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絮絮叨叨地讲,学生呆呆傻傻地听,几乎快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就更别提接受多少知识了。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尤为明显。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其中又以串讲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知识,再解决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之后是强调词句翻译、探究思想内容,接下来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背下来而且要背得熟练,这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学生早已厌倦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被动地记,哪有兴趣可言;而且使那些名家的作品丧失了它的韵味,变得干瘪、乏味,学生又怎能获得审美体验呢?

3.教师“过于薄弱”的文化功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太多的掌握,对其深层含义没有深刻的掌握,就更不用说掌握其综合知识了,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为了教好课,出成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所教教材和中考试题上,很少利用时间去阅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的典籍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每每讲到课文中的许多精彩片段时,比如说从《史记》《论语》《资治通鉴》以及其他经典名著中引用过来的文章,他们都会费劲地去讲解,让学生好好读书,而且要选出好多的好书去读,如果感兴趣就把整本书通读一下,但是作为老师,他们自己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经典名著又读了多少呢?有很多老师说自从他们毕业以后,受到教学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就很少有时间再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单纯参照教参,通过网络粗略搜集可能不太准确的资料,简单综合一下,就给学生讲解。这样,教师很难透彻地理解他们要讲的内容,把自己会的教授给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课堂上再遇到学生提出出其不意的问题,很可能无法给学生提供满意的回答,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文言文《马说》时,先介绍了作者韩愈,结果讲到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他就按照自己准备的资料照猫画虎地念出来了,没想到被台下的学生看出来了,还窃窃私语这跟网上的一样嘛,老师难道也只会照抄照搬,何况这还是一位教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古文底蕴、文化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是很难树立威信的。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

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内容相当深厚,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趋于多元,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浓厚。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不懂得珍惜。他们大多吃的是肯德基的汉堡,穿的是耐克的服装,用的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说的是周杰伦等当红明星……而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不知其内容丰富。同时他们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感恩意识,心灵脆弱、受不得挫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三、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长期以来,课程资源不够丰富,一直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语文教学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教材的内容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对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当代的学校即使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也只是让学生背诵诗词经典,开设象棋、书画兴趣小组,对名画、名曲进行赏析,这些套路不仅流于形式,而且大都只是偶尔尝试,一次两次这样的活动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让他们保持长期的热情,更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现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