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玩手机之我见
2018-11-14冯晓兰
冯晓兰
摘 要:目前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上散布的各种不良信息对中学生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应对这方面的方法策略却跟不上,因此这必将成为威胁中学生安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中学生;玩手机;规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已屡见不鲜。自从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之后,关于学生是否该带手机的讨论一直沒有停过,但从目前形势来看,谁也没能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更不应该带手机进校园。
笔者认为,学生热衷于手机游戏已经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极度的厌学情绪甚至是精神问题。
例如,××班的小宇同学在刚升入初中时学习热情很高,被老师安排在前排听课。这个孩子学习基础不差,而且头脑灵活,各科老师都比较喜欢他,在课上更是关注和重视他。但是,升入初二后,小宇同学迷恋上了手机,不但课余时间玩手机游戏,而且把手机带进了课堂。这下他无心学习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把头埋在桌堂里偷偷地翻看手机。一学期下来,成绩极不理想,一来二去,他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后来,干脆坐到了教室的后面专注于手机游戏,可谓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今年中考填报志愿时,小宇犯难了,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都信心满满地填报自己心仪的学校,他痛恨自己太迷恋手机游戏而误了学业。
像小宇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班近一半学生有自己的手机,他们课上课下手机不离身,只要耳机插入耳朵,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同学对手机游戏痴迷到一定程度了,常常充着电也在玩,以前就有一例因充电玩手机而导致爆炸的事件,为此还有人身伤亡。对于手机的依赖我们成年人都欲罢不能,何况是未成年人呢?
一、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成因
1.学校管理粗放
学校对学生经常私带手机的问题非常的挠头,一再整治可收效甚微。学校的办法是搞“突然袭击”,由团委书记和保安科长及相关人员直插班级,对可能带手机的学生进行搜身,带手机的学生犹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这些人检查后,好长时间课堂恢复不了秩序;而且即使搜到了手机,教育一番还得归还学生。这样,带手机的学生平时依然我行我素,和学校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人格权和受教育权不能受到侵犯,以上教师的行为实际上是侵犯了学生人格尊严权的表现。
2.学校和家长沟通不畅
有一部分家长是出于和孩子联系方便而给孩子带了手机。家长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老师盯着,不会有什么事,更不会影响学习。这部分家长过于信任校方,平时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不和老师及校方联系,本着不出事即万事大吉的想法来对待孩子的成长。
3.学校多媒体平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中小学包括农村的学校也都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但多数还在“睡大觉”,成了摆设。这跟部分教师不会使用或者不习惯使用有关,老师们还习惯于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式的灌输式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就是教育的阵地,教师是“统帅”,学生是“战士”,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是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负责,不能放任自流。为此,积极寻求和探索解决途径才有出路。
二、解决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课上教师不看手机或者不带手机进课堂。另外,朋友圈师生互动的也多,教师要洁身自爱,不发不良信息。
2.学校应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使学生思想上真正得到转变,行为上得到纠正,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到学习上。我们本着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抓起的理念,要让学生上课不玩手机,首先必须让他们自己认识到不分场合地玩手机不好,建立是非观并能自我约束。
3.学校要和家长配合,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知之甚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对学生用手机多数时间是发短信和玩游戏,他们也是半信半疑,而对打手机说谎更是无可奈何。
为此,学校和教师要通过一些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另外,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这样,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限制电话费,必要时调取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等。
4.社会舆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和法治氛围
其实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巩固一个好习惯,做到持之以恒,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时代在进步,手机问题在以后也许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祖国的花朵一定能向着阳光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必担心规则来约束你,遵守规则换来的是更大的自由。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
参考文献:
[1]王德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黑河教育,2012(9):56.
[2]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