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内涵,拓展教学外延
2018-11-14刘琼华
刘琼华
摘 要:语文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课本好似一把钥匙,带领师生走进文学殿堂,挖掘无尽的知识宝藏。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构建高效的立体式交叉课堂,积极挖掘语文教学的内涵,深入理解初中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外延,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内涵与外延;立体高效课堂
“语文”一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叶圣陶先生提议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其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从“语文”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风貌,但不变的宗旨是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累。到了新时代又赋予语文教学新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体现“工具性”特点。
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也不应受课本的限制,教材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而语文的内涵无限延伸,需要教师有善于发现和探究的眼睛,为学生展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语文的外延同样广袤无垠,需要教师连接外面的世界,为学生打造不一样的精彩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将教学与课外阅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样的课堂是立体、高效的,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了解不同的国度文化,与课程标准提倡的新形势下的高效生动课堂不谋而合。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教材是语文最根本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涵的平台。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学习生字词、分析文章大意,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思想狭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对课文背景、主题、文学体裁、时代背景等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因素并予以应用,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意识,尤其在考试中遇到不常见的阅读题也能将平日所学用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老王》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他是社会最低层、最穷苦的人,但老王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作者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但作者在结尾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这个点睛问题以学生现有的阅历难以理解,需要先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在作者艰难困苦的时期,老王依然能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们一家人,幸与不幸在老王和作者之间来回转换。
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内涵的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其透过文章思考人生,帮助其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拓展语文教学外延
特级教师张桂蕊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将鲜活的生活引进课堂,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几乎一样,因为生活里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这样既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悟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拓展要适量适度,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从而忽视文章内容的学习。拓展方向要正确,不能用艰涩难懂的问题难倒学生,确保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进行,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拓展的目的。而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实现课堂拓展教学外延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播放课前制作的微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与文章相关的情景剧,可以是专家对经典文章的评析,也可以是文章续写提示。尤其在综合性学习中,是学生开拓思维、表现自我的好时机,教师要提前备课,以便在课堂上高效利用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打破封闭性,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走出课堂,放眼世界。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内容学习,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又要着眼于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现有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学习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为学生探索人生和发现世界架起的一座桥梁,是一艘让学生扬帆远航的巨轮,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美妙。
参考文献:
[1]李伯兵.拓展“外延”,构建立体式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6).
[2]韩瑛.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