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画
2018-11-14罗俊
罗俊
摘 要:如果说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本次观察的《三峡》一课,则是执教者精心描绘的一册灵动飘逸的写意画。在这堂画意浓郁的语文课上,老师和学生一道描绘了四幅精美的画卷。
关键词:《三峡》;语文;画卷
语文课是什么?能不能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它?看到这节《三峡》教学,似乎找到答案了,语文课原来是一幅画!如果说,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今天的《三峡》一课,则是一幅灵动飘逸的写意画。
在这堂画意浓郁的语文课上,老师与学生一道描绘了四幅精美的画卷。
第一幅——拾阶而上,高山揽胜的互动画卷
传统的看课,我们大多是在看一出精心编导的“教学剧”,看课的老师置身于观众的地位,去感受、欣赏、评判上课老师的表演。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上课老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包括他们在大场面上调动学生、驾驭课堂的才能,是他们那些极为个人化的东西。最被看好的语文课是那些善于煽情的、演技丰富的课,也就是说是那些看起来非常热闹的课。但是,我们恰恰忘记了从语文教学专业的角度去观察,用度量学生的学习收获来评判某一堂课。所以,今天我们评价一堂语文课,更应该去看学生活动了多少,收获了多少,能力提升了多少。
本课执教老师与学生互动,为学生铺设了四个台阶,带领他们沿阶而上,一路攀登,高山揽胜。
台阶1——短片观赏。短短几分钟的三峡风光地理片,营造了浓郁的教学气氛,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自觉地沉入与“三峡”关联的磁场中去。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导入。
台阶2——基础检测。语文教学固然要体现学科特点,也要体现文体特征。文言文教学,字词句是重要的研读基础,教者试图用一课时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精妙,那么课前的基础知识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教者精心选择了课文的关键字词和句子,专攻疑难,检测反馈,几处难点都迎刃而解,以预习之抓手帮助学生构筑了解读文本的基础。
台阶3——解读文本。《三峡》是一篇古代科普小品文,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读懂它,抓住文章所写对象的特征,正确解读,所以教者组织学生讨论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征,把握了课文以山、水、四时为经纬的结构特点,正是为下面第四个环节奠定了基础。
台阶4——美学重构。教者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美学的角度重构课文。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以“余秋雨”的身份为外国友人游三峡出谋划策。这一个个建议,都是学生最独特的个体阅读体验,把他们心中认为最美的时和景说了出来,是最具美学意义的,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和重构。
学生沿着这四个台阶攀援而上,师生互动,高巅揽胜,水到渠成。
第二幅——精巧设计,颇具匠心的智慧画卷
1.巧妙链接,因文悟情。读到“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老师巧妙地链接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来体悟不同的情感,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其景何其相似,其情又是何其不同!
2.角色扮演,究根求源。教者让学生以余秋雨先生的身份给游客提建议,这是一个愉快的体验,这是良好的建议,学生自然要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景物,而且要从文中找到那份依据,以说服游客,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援引原文作为自己的说辞。这种高层次的解读在角色的扮演中轻松完成,可谓高明。
第三幅——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的工笔画卷
语文学习,做的就是咬文嚼字的功夫,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运用这种精妙的文字。这堂课处处精雕细刻,做足文字功夫。“素湍、绿潭、悬泉、瀑布、高山、怪柏”,一般是作为紧密结合的词来解读的,但老师却引导学生把它们进行了拆解,以形容词作修饰语描写中心语的用法来理解,不仅符合文言文造句緊凑、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有效地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景物最本质的特征写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对“清荣峻茂”四个字的解读,教者引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入手,通过这四个字的偏旁部首,剖析“水之清,木之荣,山之峻,草之茂”,将汉字咬嚼到极致,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描写对象的精髓,可谓字字珠玑。
第四幅——品悟诵读,声情并茂的音乐画卷
课文是要读的,语文课是应该有读书声的,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情,在读中再生。
教者把课文的诵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在指导上下足功夫。观山、赏水时巍巍乎、浩浩然的磅礴,春冬景色中的宁静和柔美,秋天的肃杀,猿鸣的凄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读出一二分来,的确是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了。学生在读“两岸连山”一句中之“连~~”字的绵长拖腔,简直是神到之笔,让人顿悟山之绵延之势,可惜老师未能大加点赞。对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课文例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意思相同而意境不同的诵读处理,可谓以读悟文,以读达意,以读表情。一个初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诵读,把文章的情绪恰到好处地渲染出来,你不认为,这就是“语文”吗?
参考文献:
[1]周义.教育美学引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陶东风.文化与美学的视野交融:陶东风学术自选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