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愉快体育教学理念的渗透分析
2018-11-14刘飞
刘飞
摘 要:愉快体育是新课改下积极倡导的体育教学方法,符合初中生的年龄段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初中体育教学中愉快体育教学理念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愉快体育;比赛
一、改进理论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初中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对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掌握。因此,要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运用愉快体育教学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些能够接触生活中体育活动的机会,借此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在各类体育赛事期间,组织学生对比赛进行观看,认真听评论员的解说,加深对赛事及参赛选手的了解,并要求学生站在评论员的角度看待比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内的一些体育比赛活动进行评论,并将自己对比赛的看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为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愉快体育教学理念下,要使体育课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如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新闻速递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体育趣事与其他同学分享,借此来营造愉悦的体育氛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课是初中生最为喜爱的一门课程,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对愉快体育教学理念进行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由此可使教学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游戏、各种体育用品,为学生创设娱乐色彩浓厚、趣味性强且带有竞争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臺,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背面双手后抛实心球动作”时,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打保龄球的体育游戏,在开展游戏活动前,教师应当先为学生详细讲解游戏规则,并对游戏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随后将课前准备的沙瓶按照打保龄球的方位布置好,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游戏,对获胜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三、组织多样化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愉悦
教师在运用愉快体育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对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应用,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如,在教学篮球时,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仅通过讲解和示范,很难使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对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趣味篮球比赛,为学生设计多种比赛模式,如两男三女全场对抗赛、女生定点投篮比赛、男生三分远投比赛等。在全场对抗赛中,男生不可以对带球的女生进行防守,也不可以进入到三秒区;在定点投篮赛中,教师可将女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3~5人,每人有5次投篮机会,进一球本小组得2分,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在三分篮比赛中,教师可对男同学进行随机分组,可在三分线外的任意一点进行投篮,进1球得3分,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可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到篮球知识和技巧。
四、运用鼓励性评价,营造愉快的体育学习氛围
在愉快体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运用鼓励性评价,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所学体育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不断挑战自我的优良品质,当他们挑战成功后,会从内心深处获得喜悦。如,在教学跳绳时,教师可先对跳绳的基本方法和动作要领进行介绍,然后鼓励学生在常规跳法的基础上,变换不同的跳法,如交叉跳、前后跳、十字跳等,当学生成功完成新的动作后,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即使他们的动作不是很标准,也不要批评,而是应当使用鼓励的言语,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这样会更加乐于对各种新的体育活动进行尝试,从中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要树立愉快体育理念,在理论教学、体育锻炼、比赛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渗透愉快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宽松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给予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从而保障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克琴.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8(1):19-20.
[2]廖玉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体育游戏[J].新课程导学,2016(3):45-46.
[3]程韬.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苑教育,2016(1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