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以泰州市为例
2018-11-14王婷
王婷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引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判断,也为企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15年以来,泰州市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出台了若干条政策意见,泰州企业正蹄疾步稳朝着高要求高标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总量跃上四个“千亿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总体形势平稳向好。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缺乏创新力、品牌影响力较弱、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为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必须企业外部、企业自身同时发力,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建设现代化泰州提供新支撑。
1.泰州市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两年来,泰州市紧紧围绕中央、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的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盯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大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全市企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 完善政策措施,提升企业实力
泰州市政府对企业发展非常支持,要求各职能部门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以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创新,以最强力度服务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精、做优、做强。自2015年以来,泰州市相继出台《关于推进泰州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企”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扶持市区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富民的意见》等等,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变革。众多大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泰州市经济总量的逐年上升。如图1泰州经济总量走势所示,近十年来,泰州市经济总量跃上四个“千亿级”。除此以外,泰州市也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截止2017年底,泰州市成功培育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家、江苏省质量奖企业2家、市长质量奖企业10家,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图1 泰州市经济总量走势
1.2 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战略
近年来,泰州围绕“品质泰州”建设,全面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统筹实施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助推优势产业爬坡登顶、传统产业转型出关、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区向品牌集聚区转变,进一步推动泰州向品牌大市、品牌强市迈进。[2]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江苏名牌168家企业211个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我市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占全省国际标准制修订总数的14%;扬子江药业集团荣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成为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榜中国生物医药类品牌强度、品牌价值双料冠军。
1.3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鲜明
泰州地处长三角北翼中心,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这种地理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泰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门类也较为齐全,医药、船舶、化工、机电等产业独具规模,别有特色。泰州有全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2017年医药产业产值987.07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扬子江药业为江苏民企百强第11位。另外,泰州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产业基地,靖江的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高港的三福船舶、口岸船舶都是业内最具竞争力的民营造船企业,2017年,泰州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的1/14、1/8和1/10,接单量居全国首位。除了医药和船舶之外,泰州还有许多“单打冠军”,如乐器制造、石油钻杆、减速机、齿轮、不锈钢制品、壁纸产品、车件等等。
2.制约泰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龙头企业偏少,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近几年来,泰州市企业总体数量越来越多,发展态势良好,但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拉力偏弱,协同发展联结不紧密。以泰州高新区为例,2017年符合国家高新区评价制表体系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低于创新型特色园区、省内国家高新区和国家高新区的均值。因此,将泰州与镇江、常州、南通和扬州四市在集群发展方面进行对标找差如图2所示,泰州市国家级开发区2家,占全省4.5%,数量与常州、扬州持平,低于南通和镇江;省级开发区7家,占全省8.4%,低于南通、常州和扬州持平。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家,占全省10%,与镇江、常州和南通持平;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家,占全省5.3%,低于其他4市。综上,泰州市的集群化发展在江苏省内稍显滞后,还需进一步培育龙头标杆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图2 集群发展情况图
2.2 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当前,泰州在新兴产业领域缺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与四市相比,泰州市拥有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占比8.3%,低于常州(2家),高于其他3市。另外,我市共有9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全省占比5.5%,低于常州、南通和扬州。当前泰州市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大部分现有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制约着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2.3 生产效率偏低,影响规模效益
根据2017年规模效益的相关数据来看,如图3规模效益图所示,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4.5亿元,占全省5.5%,高于镇江(4100亿元),低于南通(7734.6亿元)、常州(6622.3亿元) 和扬州(5064.9亿元);年均增长8.2%,高于4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5.5亿元,约占全省比重8.2%,年均增长10%左右。综上,目前泰州市企业生产流程、制度支持、监管、经营管理等尚未最优化,企业生产效率并没有达到最大,但泰州市企业效益存在很大的增长动力和潜力。
图3 规模效益情况图
2.4 知名品牌偏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根据2017年调查数据来看,如表1综合竞争力情况表所示,泰州市共有上市公司8家,全省占比1.7%,低于其他4市。在《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我市尚无企业入围,而南通、常州和镇江分别有9家、3家和1家企业上榜。在《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全市共有2家企业入选,分别为扬子江药业和扬子江船业,占全省2.4%,高于扬州(1家),低于南通(13家)、常州(10家) 和镇江(5家)。我市有1个品牌(扬子江药业) 入选《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占全省3.1%,低于常州(2个),与镇江持平,高于南通和扬州。
表1 综合竞争力情况表
3.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发展有着质的变化,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指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标准符合国际先进水平,而是整个供给体系都要有活力、有效益与有质量。[3]泰州市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这就需要制定并实施长期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1 创造良好环境,助力企业成长
推动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本市企业实际情况,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心,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及附加值等;二是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泰州市虽已出台多项激励优惠政策,但对比其他城市稍显不足,可通过对比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方式找出短板,予以补充完善,激活企业创新力;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使企业具有更大自主权,从而创造有效供给、拓展消费市场。
3.2 加强自主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4]大量实践证明,企业的创新既包括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还包括对现有企业、产品、设备、工艺、生产线等的改造升级。一是要针对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升级。顺应全球激烈的竞争市场,通过全面提高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生产效率、能效环保和产品质量,做到改造中创新、创新中提升,激活老企业、老产品和老生产线的潜能和活力。二是要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进而提升产品的品质档次,亦能极大地激发消费需求的增长。三是盘活市内大企业、科研院校已有人才资源。鼓励我市大企业、科研院校已有人才采取兼职、技术成果入股、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创新。
3.3 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效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效率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效率涉及方方面面,均需要系统地推进。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等,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二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引用最新智能化工具,积极探索各种新型生产制造方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引导大型企业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重点引导扬子江药业、新时代造船、三江电器、泰通、双鱼食品等行业标杆企业带领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工作、输出技术服务、联合高校等开放共享研发检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帮助中小企业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基础零部件加工逐步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部件或业务拓展,提升本地系统集成能力。
3.4 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一流品牌
品牌是高质量、高经济效益、高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度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品牌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和经营底线,加强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采用、监管工作,以方法先进的工艺标准促进生产力进步发展,以指标科学的产品标准防止问题产品、缺陷产品进入市场,倒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其次,加强品牌培育。改变以往的重视生产轻视品牌的观念,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环保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品质与品牌的同步提升,培育一批创新能力一流、规模国内前列的品牌领军企业。最后,加强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面向全市制造业,尤其是大健康、食品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行业,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强化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以消费引领,推动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3.5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开放到全面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紧握全球价值链重塑的机遇,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鼓励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位置。二是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投资基金,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开展直接投资、股权投资、海外并购和战略联盟等形式的国际投资合作,获取高端的生产能力,在研发、设计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积累竞争优势。三是推动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将具有落后生产能力向部分资源和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