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保护教育新形式之游客自主探索活动
2018-11-14钟妙夏欣林明贞
钟妙 夏欣 林明贞
(上海动物园 上海 200335)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游览动物园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更是公众亲近大自然、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通过动物园传递自然环境的诉求,引导公众关注自然,并通过自身的综合保护示范和有效的保护教育来规范城市人群的意识和行为[1]。如何将自然保护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公众是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以往动物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教学方式偏向正规教育[2]。《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自主探索性学习已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主流。为顺应这一改革,上海动物园进行了游客自主探索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是指由园方选择一特定主题,策划游览路线与探索任务、提供探索任务单,由参与者在游园参观的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完成探索任务,从而了解或掌握某个主题的保护教育信息的一种活动。上海动物园自2015羊年生肖文化节开始尝试开展相应活动,目前已成功实践了5次,其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上海动物园是国内首家开展此类保护教育活动的动物园,旨在通过改变保护教育的形式,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提升保护教育活动的实效。
1 概况与目的
目前动物园常见的几种保护教育形式各具优缺点:普通的游园参观方式人数最多,不需要在活动方面特别投入,然而大部分游客主观学习意识较弱、对各类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夏令营等小型的自然教育活动保护教育成效最高、成本投入较少,但每批次参与人数最少,且需要配备保护教育人员;蝴蝶展等大型的游园活动参与人数较多,游客主动参与性较好,可是人力、物力成本投入最大,而且需要开发相应的互动游戏和展教具。
针对以上各类保护教育形式的优缺点,上海动物园结合动物园自然学堂品牌的内涵建设,开发了游客自主探索活动。一个完整的游客自主探索活动项目应当具备探索主题(焦点物种)、探索内容(知识点)、游览路径(线路图)、参与方式(任务单)、活动设施(展教具)、任务形式(难易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性)和日常环保行动(实践性)等几个方面要素,并通过活动的开展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精心选择探索主题(焦点物种)和巧妙设置探索内容(知识点),激发游客参与保护教育活动的热情,提升园区科普设施的利用率,更好地传递动物保护信息;
2)通过清晰的游览路径(线路图)和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任务单),提高游客自主学习意识,变普通游园方式为主动体验方式,扩大专题保护教育活动的覆盖面,较好地丰富游客体验。游客体验是指个人在游览公园时所有的认知、感受和反应[4~5];
3)通过就地取材制作活动设施(展教具)和易于实现的任务形式(难易度),实现保护教育活动成本的最小化,有效地摆脱场地与人力的限制;
4)最重要的是,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性)的有效传递和日常环保行动(实践性)的积极倡导,融入“引导行为改变”的保护教育理念[6],真正地推动公众环保行为常态化。
2 步骤与方法
2.1 设定活动主题,分析资源特点
动物园拥有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与丰富的科普设施资源,如何将其有效组织起来让游客产生兴趣,取决于活动主题的设定。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热点话题容易受到关注,所以结合园区大型主题活动开展的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游客参与率最高。如在上海动物园第三届蝴蝶展期间,以蝴蝶为主题的“蝶趣知多少”游客自主探索活动受到了游客的欢迎,约有7 000个家庭参与了活动。
探索活动可以从单个主题开始,逐步推进形成系列主题;为探索活动开发的线路图、任务单也可同时推进形成系列资源包。上海动物园于羊年生肖文化节开发了“游园觅羊”游客自主探索活动之后,陆续开发了“猿来如此”“寻鸟探隹”和“犬年寻犬”活动,形成了生肖动物主题系列活动资源包。
一旦主题选定后,即可围绕主题选择资源。资源不局限于野生动物本身,相关区域内的所有元素均可以利用。如展区饲喂工具、丰容设施、植物配置、科普设施,甚至饲养员讲解等均可以作为资源,进行探索任务的知识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设计。
2.2 分析受众特点,研究任务设置
在探索任务的内容选择和任务形式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受众定位分析。上海动物园将游客自主探索活动的目标受众主体设定为亲子家庭和中小学生,这是因为此两类群既有自主学习的主观需求,也有完成探索活动的客观能力,具有乐于参与各类体验活动、易于接受保护教育理念、善于带动家庭成员或身边人群加入野生动物保护行列的行为特点。针对此两类群游客开展的保护教育活动具有兴趣度、参与率、成效性较高的优点。
根据以上受众特点分析,设置相应的探索内容(知识点)和任务形式(难易度)。对于亲子家庭(6岁及以下),该年龄段的儿童喜欢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7],一般探索内容偏趣味性,设置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在任务形式上则应偏重观察、模仿、体验类,比如动物的外形特征识别等;此外,还要考虑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性,可以设置需家长与孩子互相配合或需家长引导孩子完成的任务。对于中小学生(7~14岁),该年龄段儿童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开始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7],则鼓励其独立自主参与,探索内容设置可以偏重知识性,设置具有一定探究性的知识点,在任务形式上则侧重通过“听”(饲养员讲解)、“说”(讨论交流)、“读”(理解知识)、“写”(绘画计算)等探索方式,全面调动起孩子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同时注重传递正确对待动物的态度和理念。
2.3 规划游览路径,设计探索活动
配合探索任务的游览路径规划十分重要。第一,探索区域选择要合理,可以在某类动物展区或某种动物场馆开展,但要围绕主题“形散神不散”。第二,探索路线应尽量符合大多数游客的参观路线,不让游客产生“多此一事”的顾虑。第三,起终点选择要合理,一方面要考虑客流量的大小,尽量安排在较为显眼的主干道上;另一方面也要看场地的大小,考虑是否会造成拥堵或产生安全隐患等问题。第四,探索线路不要太长,探索任务控制在10个左右,有助于保持参与者的兴趣度。
在探索活动的整体设计上,也要遵循“成本控制、表里结合”的原则。
成本主要包括资源成本、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首先,在资源成本上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如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普设施等相关资源,以提高保护教育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活动成本;但如果遇到某一特定资源无法展现的情况,也可以按需制作少量设施用以补充,补充设施也应当结合内容需求、形式表达以及使用周期等因素综合考虑。其次,在开发成本上应尽量做到充分调研、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如开发的游览路径(线路图)、参与方式(任务单)除具备风格活泼、图文并茂的特点外,还应当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使用周期较长。第三,在运行成本上,除了任务单的印制费用外,还需要一些奖励用品,用以鼓励受众的成就感;此外,设计的活动应仅需投入较少人次的志愿者服务,不需要专业培训成本。
“表里结合”主要是指探索内容(知识点)与任务形式(难易度)应结合目标受众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行为特点等进行充分考虑。如“蝴蝶生活史”的任务形式既可是填空、选择,也可是配对连线、观察画图,完成任务的途径可是阅读、观察,也可是实践。
2.4 落实人员安排,有序开展活动
图1 亲子探索折页设计效果图正面
图2 亲子探索折页设计效果图反面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游客自主探索活动后期的实施仅需要较少投入就可以有序进行。活动时间段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工作日,探索任务单会被放置在游客服务中心,供游客自取;二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集中开展,需要配备4名工作人员(以志愿者为主),分别在探索任务的游览路径起点和终点,介绍活动,引导游客参与活动,发放与回收探索任务单,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发放小礼品。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还可以帮助参与者解疑答惑。
3 案例分享——“猿”来如此
3.1 活动简介
结合上海动物园43种灵长动物、展区科普设施、生肖文化学堂和灵长动物图谱开发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根据不同的受众(亲子家庭与中小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索线路,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促进公众对灵长动物习性与生存状况的认识,同时将人类的生活与灵长动物的生存联系起来,以野生动物为切入点,激发同理心[8],积极引导游客做出行动。
3.2 活动时间
面向亲子家庭的自主探索活动时间为2016年2月8日—2月13日(春节假期),以及2016年4月16日—5月15日(春季主题活动月的双休日)。
面向中小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时间为2016年4月—2016年12月(配合有“猿”有故—自然课堂活动进行)。
3.3 活动材料
亲子探索折页10 000份;学生探索手册5 000份;铅笔20 000支;棒棒糖2 000包;灵长动物明信片12 000张。
3.4 活动内容
探索路线(以目标动物表示):大猩猩—金丝猴—长臂猿—黑猩猩—阿拉伯狒狒—金头狮狨—山魈—节尾狐猴;
图3 学生探索手册封面及封底
探索任务:共设计10个任务,其中结合园区展示的灵长动物和相关的科普设施(现有资源)设计8个任务,结合生肖文化学堂和灵长动物图谱(主题活动期间新增资源)设计2个任务。
探索任务单:1)亲子探索折页(尺寸38 cm×21 cm,单张正反面,图1~2);2)学生探索手册(尺寸32开,36页),P1~5为探索问题页面,P6~17为灵长笔记页面,P18~32为猿猴手绘页面,封面一为活动名称,封面二为活动介绍页面,封三为保护森林宣传,封底为2016年园区活动介绍页面(图3)。
4 实践结果与改进建议
上海动物园自2015年起开展游客自主探索活动,至今已实践了5次,参与总人数超9万人次,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表1)。在猴年春节游客调查问卷中,“猿来如此”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支持率达到31.1%,位于灵长动物展示和民俗体验活动之后,成为第三大受喜爱的活动形式(图4)。
分析以上5次活动的参与情况后,目前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探索活动尚未覆盖整个园区,可选择主题不多,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影响活动的参与率;
2)活动宣传不足,游客知晓度不高,绝大部分参与者是入园后临时了解到活动信息,才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参与活动,这种心态也影响了活动的完成率;
3)部分游客对参与活动的物质奖励期待过高,会对活动礼品不满意甚至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影响活动的评价度;
4)活动中存在中途放弃的参与者随意丢弃活动材料的情况,造成环境保洁上的困难与成本的浪费;
5)活动在双休日与节假日举办,会与大客流有所冲突,尤其是在活动起终点发放和回收探索任务单时,可能造成人员拥挤。
针对以上问题,对今后继续开展此类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不同的探索主题和受众主体,设计开发多套探索任务单,可供游客自主选择,提升参与乐趣;
表1 游客自主探索活动情况汇总表
图4 猴年生肖文化节活动游客调查问卷结果
2)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活动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可与园区大型主题活动或者学校拓展课程相结合,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完成率;
3)加强活动的解释和引导,在活动介绍版面中或发放探索任务单时向游客说明活动内容,展示活动礼品,避免引起游客的误会和反感;
4)优化探索任务单的发放和回收形式,在大客流期间增加志愿者人数,分散发放和回收点,在工作日期间可在游客服务中心、活动场馆附近设置自助发放点和回收点;
5)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游客自主探索线上互动活动,减少纸张等资源的浪费;
6)加强活动的后期评估,通过评估,分析原因,改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9],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游客自主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