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党建文化特色初探
2018-11-14李广华
孙 茜 刘 晨 李广华
一、活跃基层党建,挖掘支部建设与党建文化的有效形式
(一)加强支部组织建设,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支部通过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支部自身建设,使党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自觉用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同时,支部按照北京大学党委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决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同志的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好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优质团队
支部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党员的“入口关”,把政治上坚定,业务上优秀、作风上过硬的同志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同时,通过集中讨论、专题学习、撰写体会等多种形式的党内实践活动使党员同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支部工作中来。目前支部有党员12人,中高级以上职称10人,既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强的学习型党组织。
二、立特色,促改革,把教学改革与党建文化进行有效结合
多年来,支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将党建工作融入实际工作中,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文素质课采取模块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双结合”的课程体系,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高职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三等奖;政治理论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法制教育基地的“双覆盖”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15年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讲课比赛中2人获得三等奖,1人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数学教学利用“高职竞赛”和“专升本”两个平台,把专业技能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使得学院专升本录取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课把课堂教学和体育测试双管齐下,把“讲”、“练”、“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三、以思政课为抓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有效衔接
(一)突出高职特色,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坚持师生互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年来,思想政治课开创了 “模块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 “讲座式”(形势与政策)的三维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组织模拟法庭、“学哥学姐走课堂”、大学生诚信道德小组学习汇报会、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二)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优势,提升学院党课教育水平
党课制度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织生活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党的传统、落实党课制度,充分发挥党课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按照学院党委的要求,支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线教学的优势,本着把道理讲实、讲活、讲透的原则,进一步拓宽党课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让党课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支部与学院团委合作,通过特色活动,心理咨询、各类新闻、座谈讨论等形式,运用新媒体,搭建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党员师生进行互动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形成健康向上的党建网络文化氛围,激发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同时,组织党员教师到革命圣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聆听红色经典故事,缅怀先烈丰功伟绩,重温入党誓词,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接受了一次次的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
此外,支部与学院学生工作部合作,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绩纳入到政治理论课考核系统中来,让学生成绩的考查日常化、过程化,将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并将此成绩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审查依据。
总之,党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而这一工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党支部,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院师生的新道路;只有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才能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成效性,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