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键岗位人员规范廉洁从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2018-11-14杨凤英
杨凤英
一、不廉洁从业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是违反岗位职责,在各种台账记录、票据凭证上动手脚、做文章,公款私用、公物私占,巧立名目将钱物纳入个人腰包。二是在价格审核、供应商选定等经济业务往来中,有意规避他人监督,暗箱操作,个人说了算,违规收取受益单位的“红包”、“回扣”。三是对应该正常办理的业务故意拖延、违规设卡,迫使业务往来单位必须采取利益手段,疏通关节,才能顺利完成正常业务。
二、从业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是价值观扭曲,把个人的物质利益摆在第一位,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趁着在岗有职权,能捞一把是一把。二是法纪观淡薄,认为反腐倡廉是领导干部的事情,自己职位低、权力有限,收受的仅仅是“小恩小惠”,是“小打小闹”,算不上腐败。三是自律观弱化。认为从业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是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市场“潜规则”,个人无法扭转,不如随波逐流,跟风仿效,免得被排斥。错误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不廉洁从业行为的发生。
三、不廉洁从业行为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扰乱工作秩序,波及企业队伍稳定。关键岗位人员的不廉洁从业行为,是偏离规章制度轨道产生的行为,根本性质上违背了从业行为准则,破坏了企业的有序经营。同时,关键岗位人员是具体业务操作层面的主体,既要对上承接工作安排,又要对下处理相关事务,岗位上的不廉洁行为往往发生在群众身边,一旦出现违纪违规,不仅对遵章守纪、廉洁从业的员工有影响,而且在群众中易产生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若违纪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势必导致不良风气蔓延,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效益流失,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关键岗位人员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重要节点,是企业高效运转的“枢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下,关键岗位人员单次违纪违规行为一般涉及的金额不多,数量不大,但潜在风险却危害极大,无异于大堤上的“蚁穴”,加之关键岗位人数众多,如果不严加防范,聚少成多造成的效益流失难以低估。违纪违规行为带来的各种损失,则会通过不同渠道转嫁于生产经营成本,其产生的副作用直接侵害企业经济利益。
四、规范廉洁从业行为的几点思考
(1)抓好廉洁风险防控,完善监督机制。前置监督关口是有效预防违纪违规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要正确认识关键岗位的廉洁风险,做好事中、事前监督,提早预防、降低并化解不廉洁从业行为发生,把事后惩治转变为事前的预防和控制。
建立预警机制,安置“警报器”。要根据关键岗位设置、逐层细化岗位职责,查找存在廉洁风险的环节和部位,摸清关键岗位的分布情况,提高检查监督、风险防范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抓好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人员类别的廉洁风险防控。全面分析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因素,显示预警信号,把廉洁风险防控落实到关键岗位上的每个人,进一步明确风险等级,对应制定防范措施,从源头防控廉洁从业风险。
(2)注重日常行为管理,实现动态控制。防范廉洁从业风险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坚持长期服用“免疫片”,抓好常态化的预防腐败工作。
严防初次违纪。很多关键岗位人员都是出现第一次违纪违规后,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胆子越来越大,偏离正道越来越远。一方面要注重引导,教育关键岗位人员正确认识岗位职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防控违纪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把住关口,提高监管成效,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异常行为及时关注、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让不廉洁行为没有可乘之机,筑牢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
预防小错酿大祸。从一些违纪违规案例的分析来看,关键岗位人员正是因为没有提高警惕,在一些小事、小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误入歧途、形成大错。要从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经常性地开展入岗排查,联系实际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强化业务流程的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操作,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小处入手,端正关键岗位人员的从业行为。
(3)保障规章执行力度,规范机制制约。关键岗位人员一般位于企业管理的“末梢神经”,从业性质特殊,人员分布广、工作节点多,要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机制。
与企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实行科学部署。随着企业的经营面越来越广、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关键岗位部分领域的业务职能相对扩展,对此要经常校验各种规章制度,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形成与企业发展节奏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关键岗位的具体操作层面,层层细化流程规章,突出机制的合理性、协调性、实用性,及时优化、更新制度执行细则,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变化需求,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约束力。
(4)夯实廉政教育基础,筑牢思想防线。从业行为廉洁与否,监督与考核是外力作用,真正要筑牢廉洁从业的思想防线,取决于个人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
广泛性地普及廉洁文化教育,构筑“廉洁网”。要大力推进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文化氛围,塑造“遵章守纪、廉洁从业”的个人形象。一方面要加大廉洁文化宣传力度,按照“正面指引、典型带路”的思路,大力宣扬廉洁从业先进人物事迹,促使大家学习有榜样,赶超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