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嘉应学院为例

2018-11-14罗海明郑培锋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学期理论课形式

■罗海明 郑培锋/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

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5门必修课组成,其中《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笔者为例,简单剖析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一、大课为主,学生普遍不够认真

受制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偏少和教室资源紧张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我校《形式与政策》课普遍采取2个班合班上课的形式,有些甚至是3个班合班上课,学生人数普遍都达到100人以上。对比专业课普遍是1个班50人左右上课的情况,《形式与政策》课专任教师工作对象太多,很难集中精力控制好课堂秩序和保证课堂质量。

二、周末上课,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同样也是受制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偏少和教室资源紧张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我校《形式与政策》课普遍采取周末上课的形式。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生活本是丰富多彩,周末一般也都是大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和支配的时间,而《形式与政策》课占用了他们休息和娱乐的宝贵时间,多少带有抵触情绪。笔者课间曾跟部分学生沟通,学生反映《形式与政策》课安排在周末,很多学生都不喜欢。

三、课时少,学生不当回事

我校《形式与政策》课采取各年级各学期都要上课的形式,但各学期分摊下来就是2次6个课时量,因此也无法纳入各学期的正方教务系统,只能在毕业时方能显示出最终的学习成绩。各学期这么少的课时量学生很多都不够重视,普遍觉得可有可无。

四、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

同样因为各学期课时量少,《形式与政策》课一般只能采取任课老师当面讲授的形式,基本没时间安排给学生讨论和师生间进行课堂活动。从受教育者一方看,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仅仅把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外部的教育要求,被动听课以至理解肤浅、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这样怎么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呢?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些90后大学生也希望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环节就能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也略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引进一些任课老师或者聘请政治辅导员、党团系统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习近平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第二,每次课学生人数应控制在80名为宜。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学生人数过多,老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必然就下降,而教师课堂控制力的强弱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上课时间尽量不安排在周末。既然学生对周末上课普遍都带有抵触心理,那学校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尽量不安排在周末。第四,每学期课时量适当增加,多给一点课堂互动时间。习近平指出,“……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环节既是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应有之义,也能大大增加大学生学习《形式与政策》课的热情。

猜你喜欢

学期理论课形式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