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文化观谈文化使命

2018-11-14刘福会

长江丛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民族

■赵 钊 刘福会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更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原则的国家。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崇高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使命是否以马克思文化观为基础,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对于马克思文化观,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只有基于马克思文化观,才能更好的建设一种具有现代气质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从而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马克思文化观

谈及马克思文化观,首先要明白何为“文化”和“文化观”。笼统地说,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更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东西方的辞书中对文化的共同解释是: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文化观是指人们对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总的认识、看法、觉悟以及评价。马克思文化观是关于文化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

马克思文化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马克思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马克思认为由于现实生活的物质精神需求,人类必须从事各种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文化,并不断促进其发展。反过来,文化的创造是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必定要服务于人类自己。其次,马克思提倡的是科学的、革命的、理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的特征就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要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科学合理性就是要追求对客观真理的掌握,把握对规律的认识。最后,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背景、精神信仰、生活方式把本民族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情感至关重要,而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民族文化不是固步自封,它需要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完善自身。

马克思文化观对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认识文化现象、处理文化问题离不开马克思文化观。认识和掌握马克思文化观的主要观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武器。

二、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使命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当代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概括说来,基于马克思文化观,我们的文化使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国家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需要有一个能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对维系国民团结、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国家发展必不可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更好的更新和完善国家的意识形态。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使得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次,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社会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再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民族之魂,必须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面对外来文化,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去对待,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吸取经验教训,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最后,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引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无法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屹立和发展的。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文化在竞争中日益突出,只有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更有机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这是几千年来文化积淀赋予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国家具备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是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和发达的文化产业,更要求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对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纲,充分肯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开拓,既要看到几千年历史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看到当前的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文化强国还存在差距,要清楚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以主动承担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其次,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相统一,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文化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按照全面持续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综上,在新时代新气象下,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以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在马克思文化观下主动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做先进文化的引导者和践行者,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在时代中发展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