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研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
2018-11-14■罗勇
■罗 勇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一、前言
如果我们问问周围的人,到底知道多少关于心理学的词汇,回答最多的往往是:抑郁、焦虑、妄想、躁狂、恐惧、自卑……事实上,这些大家熟悉的词汇都是消极心理学的范畴,人们研究的都主要集中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让我们经济发展带来空气雾霾的同时,也带来心理的雾霾,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一种不知其所的迷茫中。其实,在心理学里也有“健康、勇气和爱”,而这些词汇则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
积极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它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1]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当前现状
在近几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就发现,目前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入点还是以消极心理学方向为主,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提高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对此要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广泛推广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教育理念陈旧
都说思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指路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多为辅导员,多数人不是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得到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而且大家的时间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的工作,能沉下心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抽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间还远远不够。[2]所以多数人的工作理念依然陈旧,对积极心理学这个新兴方向的知识知之甚少,日常工作都还是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才去跟进、去处理,开展的教育也是以主要问题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案例和出发点,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都相对单一,很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工作,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非常缺乏。
(二)教育方式陈旧
首先,目前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以心理普测为入手点,这会造成两到三个月的教育空档,空档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少,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非常少,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心理普测完成之后,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发现的问题开展相关教育和引导活动,这也造成其他学生群体的相关知识普及和引导相对缺乏。
其次,目前的教育方式,多借助活动来开展,比如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微视频拍摄、心理内容征文、心理手抄报等等,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不够新颖,未能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参与度并不高,又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辅助教育,因此取得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完成,但是现有的课时量较少,教学内容过多,加之授课教师不够专业化,造成授课深度不够,教授的内容多为一些常识或常见问题,没能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无法运用积极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因此课堂效果很一般,学生认可度并不高。
(三)各部门的联动局面未形成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部指导,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两位专职老师主导,各系辅导员协助完成,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参与,未能形成多部门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氛围营造、配套设施等方面还比较欠缺,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多困难。[3]
三、改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育理念创新是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方面,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树立积极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逐步减少并摒弃传统的消极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我校心理课教育者要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予以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削弱或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抗拒,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需要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心理学范畴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扭转心理工作者专为解决心理问题而存在的传统形象,实现在日常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更加专业且随时随地的教育氛围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对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言,活动实效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赖于对活动内容的不断创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摒弃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带着问题开展活动的模式,注重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入程度,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时代感及感染性力;要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本原则来对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同时将教育目的与学生现实需求有机融合起来。
首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紧密结合。过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放在矫治性领域,但这主要针对极少数存在相对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对大多数无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关注甚少,只有调整方向,以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幸福感提升为重点,将可营造优良的心理健康氛围,形成优良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相吻合。要力求通过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每个人在社会正常生活并有所成就所必须满足的最基础条件。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实现自我价值,收获个人成长,就要积极主动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心理健康工作者而言,要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活动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各类活动中,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的开展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4]
再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心理健康课无缝融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为落脚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乐观”,也就是积极的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教授心理健康课时,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勇敢、爱与被爱的能力合作、宽恕和对美和卓越的欣赏等24条性格类积极力量为重点,融入原有各章节的内容中,以此来养成良好品格,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运用积极人格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发挥。[5]
(三)自上而下的全员参与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对增进个体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离不开各部门职工的关注,更离不开全体同学的参与,这也是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各部门工作目标清单和学生成长清单,充分激发各部门积极性和学生兴趣,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方法,营造全员参与的浓烈氛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成效性。[2]
四、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手段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理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