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家”的意象研究

2018-11-14

戏剧之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宠儿雅各布弗兰克

王 玲

(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河南 开封 475001)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自1970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到2015年4月发表的《上帝保佑这个孩子》,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经创作发表了十一篇小说。莫里森的小说横跨了美国历史进程中17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她成功地从黑人女性的视角,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采用其独特的叙事技巧为世人创作了感人而又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对于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对莫里森小说主题的研究,譬如母爱主题、女性主题、身份主题、成长主题、创伤主题等;对莫里森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尤其是其作品中所采用的独具特色的叙事技巧。而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莫里森作品艺术技巧所在。莫里森数部作品中都对“家园”进行了重笔墨的描述,也是其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家无论是作为莫里森众多作品中黑人的禁锢之地,也是其所刻画的黑人形象追求自由的象征。通过分析托莫里森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宠儿》、《慈悲》和《家园》中的“家”的不同意象,探索其作品中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和自我解放之路,让读者能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莫里森作品的真正内涵所在。

一、《宠儿》中的“家”及其意象

《宠儿》是莫里森1987年发表的第五部小说。在莫里森几乎所有的作品当中,黑人对自己悲惨命运进行反抗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寄托着自己情感和精神,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家庭和亲情。而《宠儿》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宠儿》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女黑奴塞丝反抗命运的做法最为极端和惨烈,在出逃后又被奴隶主追捕的过程当中,为了不让自己刚学会爬行的女儿重蹈和自己一样的做奴隶的悲惨命运,亲手割断了孩子的喉咙,用死亡来换取真正的自由。

在《宠儿》这部作品中,“家”主要体现在两个场所:“甜蜜之家”和蓝石路上的“124”号。“甜蜜之家”是女黑奴塞丝和其他五个男黑奴生活的一个南方种植庄园。表面看起来,“甜蜜之家”是个美丽的地方“因为“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树比周围任何农庄都要多。”“甜蜜之家”的主人加纳夫妇是善良的人因为他们从不打骂奴隶,加纳先生还秉承崇高原则要把他的奴隶们培养成“黑鬼男子汉”。只要奴隶们听话,乖乖的待在种植庄园里干活,不妄想逃走,那里似乎是一个真的属于他们的“甜蜜之家”。但事实上“甜蜜之家”是一个禁锢奴隶自由的地方,并且,在奴隶主加纳死了之后,加纳的妹夫,那个“在好多方面都很绅士”的“学校老师”接手了“甜蜜之家”并且把它变成了人间地狱:一个疯了,一个卖了,一个失踪了,一个烧死了,一个双手被绑嘴上套上了铁嚼子。“甜蜜之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能够甜蜜、愉快生活的地方,而是意象了充满黑暗、虐待、压迫、残杀的奴隶社会。

小说中的另一个“家”是蓝石路124号:一幢没有门牌号、灰白两色的房子。这是塞丝逃出“甜蜜之家”后的避难所。如果说“甜蜜之家”实质上是白人的自由乐园,那么124号就是黑人的自由家园的象征尽管它是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纵观美国历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总统林肯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186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1863年距离1987年《宠儿》的出版正好间隔124年,这也大概是作者命名那栋塞丝和婆婆居住的房子为124号的原因之一,作者想藉此警醒所有黑人,希望他们要意识到黑人虽然有了行动上的自由,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自由。对黑人来讲,精神上的自由之路还很漫长因为黑人的精神家园存在于黑人文化和黑人语言。

二、《慈悲》中的“家”及其意象

《慈悲》是莫里森于2008年出版的她的第九部小说。小说从黑人女孩弗洛伦斯的视角采用独特的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呈献给读者一个发生在17世纪的北美大陆一个白人农场主庄园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无论是农场主雅各布的大房子还是不同肤色的人们建立起的所谓的“家”都有不同的意象意义。雅各布的命运和他的房子紧密相连。白人雅各布继承了叔父的一个农场,由一个落魄的孤儿快速成为北美的一个新兴农场主。受另外一个奴隶主奥尔特加奢华房子的影响,同时为了向周围的人们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他决心建造一座超越四邻的豪华大房子:不但房子的宏伟让人印象深刻,连围墙也是。房子的大门也很壮观。三英尺高,上面设计成简单的金字塔形状。铁条整齐地排列在门的两边,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镀金藤蔓。仔细看就会发现那些镀金的藤蔓是蛇的形状,两条闪闪发光的眼镜蛇。无奈,在建造大房子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发生在这个家庭里:雅各布夫妇唯一的女儿帕特丽仙被一匹母马踢中头部失掉了性命;雅各布本人也在巨宅的建造中染病卧床不起,等他意识到自己上了新房子的当的时候已经晚了,他还没有来得及“嗅一嗅新房樱桃木地板的气味”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蛇的意象通常是邪恶、阴险、欺骗和背叛。在伊甸园中,人类正是受了蛇的诱导,偷吃了善恶果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人类才开始有了生老病死。因此对于雅各布来讲,这个大门顶冠盘踞着蛇形的豪华大房子就是原罪和贪欲的意象。正是心中的贪欲---彰显自己的身份,确立自己的地位让雅各布的灵魂被禁锢从而一步一步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在雅各布农场上,有各色皮肤的人们在一起劳作:除了白人农场主雅各布和翠贝卡夫妇以外,印第安妇女莉娜,黑人女孩弗洛伦斯,来自欧洲社会底层的白人合约劳工威利和斯卡利,混血儿索罗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这些人肤色不同,出生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却都经历了“无家可归”的遭遇,最后在雅各布农场聚在一起,和平共处,创建了一个和谐的家园:“一对好心的夫妻(父母),三个女仆(可以说是姐妹),帮得上忙的儿子。”在这里,雅各布农场不仅仅是这些人的乐园,更是他们灵魂的安放地。肤色不同的人们在雅各布农场有的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有的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有的找到了自身身份并收获了圆满。

三、《家园》中的“家”及其意象

小说《家园》发表于2012年,也是莫里森的第十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还一如既往是黑人,一对黑人兄妹弗兰克和茜的故事。小说的题目就是“Home”,主题自然是围绕家园来展开。整个故事围绕“家”分成三个部分:出生地搬迁---逃离新家园---重回故乡,重建家园。第一部分描述了受种族歧视的影响,美国下发的搬迁令让出生在美国南方得克萨斯州的年仅四岁的弗兰克随家人逃难到了居住在佐治亚州的莲花镇的祖父母那里。第二部分则描述了逃离新家园的过程。在莲花镇居住期间,弗兰克父母先后早逝,而他们的祖父母对他们毫无怜悯之情,在寄人篱下的精神压力和夜以继日的劳动高压下弗兰克兄妹先后逃离他们在莲花镇新建立的家园。第三部分是小说的精华部分,作者对其作品中的“家”这个主题进行了扩展、深化、升华。离家后的弗兰克参军入伍并参加了朝鲜战争。在朝鲜战场上,弗兰克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切身体会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而他的妹妹命运更是坎坷:被骗婚,被迫成为一名白人医生的医学试验品,结果是染上重病,生命垂危。为了拯救妹妹,弗兰克毅然决然地摊上了返乡之路,并在归乡途中逐渐找回了作为一名男性的英勇豪气和男性气概,凭借被唤起的自身的坚强和刚毅他成功地把奄奄一息的妹妹从白人医生家里解救出来并一起回到了曾经厌恶至极的家乡莲花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家园主题在此处得到了扩展和升华:在家乡黑人族群,尤其是社区妇女的帮助和关怀下,加上自身的努力,兄妹俩身心所受的创伤得以化解、治愈,重新建立了失落的家园。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家园主题的思考和创新。家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一个充满温暖亲情的家,更是精神家园的深化,充满爱、互助、自由、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社区,正如莫里森接受CBS访谈時所提到的:“家是一个真正安全、舒适的地方,是你不会受到伤害的地方,是你能够获得帮助的地方,是充满爱的地方。”

“家”的意象几乎贯穿于莫里森的每一部作品中,甚至好几部作品都是以房子开头的。《最蓝的眼睛》中小学初级课本中所描述的白人小女孩漂亮宽敞、充满幸福的家和黑人小女孩贫困、亲情缺乏的家的鲜明对比;《乐园》中的封闭小镇、创伤之家;《宠儿》中的“甜蜜之家”和蓝石路上的“124”号;《慈悲》中的各色皮肤的人们在雅各布农场建立的短暂的和谐家园;《家园》中由一个个充满亲情和爱的家构成的具有强大治愈功能、重视和认同黑人自身文化和身份的黑人社区。通过对小说中黑人的真正之家进行探讨,莫里森赋予了“家园”不同的意象并在以“家”命名的小说中得以升华。

猜你喜欢

宠儿雅各布弗兰克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暖被窝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暖被窝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我的理想是对癌细胞重新‘编程’”——伊夏尔·本·雅各布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