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路径
2018-11-14刘颖洁
刘颖洁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品格标识,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财富。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日渐重视,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多次阐述;指出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引导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养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为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体系等建设提供了重要内涵依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涵养与能力素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思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视角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资源,适时地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与实践相脱离的部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自身的发展不断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依托课程建设,构建三位一体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课堂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打造思政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理想信念资源、道德品质资源、专业修养资源等,使高校思政课接地气,综合素质课有生气,专业课有内涵。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和专业课中,与思政课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在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中,既要加强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也要开拓形式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大众性;在通识课程内容上,融入古代文学、哲学等思想,将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精神系统深入地融入通识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中,使同学们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专业课也可以结合专业的发展历史,将很多文化资源渗透其中。另外讲课形式上面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二)挖掘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中。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部分,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到高校的校徽、校歌、校训、校风等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构建大家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各种渠道将人文精神展现给大学生,引导同学们志存高远、勤奋好学。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2]高校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做好顶层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仪式感教育,让同学们在文化活动的体验中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是要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3]。詹姆斯提供了一种将仪式理论引入文化研究和传播研究的研究思路。例如结合特定的传统节日开展文化快闪活动、故事分享会、知识竞答、传统服饰展示秀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古代文化名人,开展“文化大讲堂”、“朗读者”、“文化礼仪秀”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加深情感认同。
(三)构建文化实践机制,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家、了解基层、增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依靠课外实践加强内容输出,打造多元实践平台,开展“实践养成”育人工程。[4]首先,借助政府社会力量,高校与地方文化局、艺术馆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文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入到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的地方,例如文化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使青年在亲身体验感悟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增强对民族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其次,围绕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困难家庭、赴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首先用优秀的文化精神引领高校创新创业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等,激发大学生双创精神,规范双创行为,让广大学生在“双创”实践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双创素质。其次,鼓励学生参加以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为研究的创新项目,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同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到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开展文化调研等项目,让学生在调查中感悟历史,传播文化。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中华传统文化实践团队开展传统文化寻访记录活动、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实习基地,开展传统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与制作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让大学生群体在传 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四)打造互联网+文化传播模式,拓展文化融入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日益凸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建立QQ交流群、微博平台、微博、易班文化板块以民族节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纪念活动,文化快闪活动,打造出文化活动的仪式感,并以微博互动、微信转发、扫二维码等形式加以传播,活动后期,制作活动小视频,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展示,上传到高校知名的视频网站进行病毒式转发与点赞,经过网络UGC进行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扩大化。还可以借助当前的跨界营销、IP营销等思路和手段,拓展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有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和沉浸感。